曾和毛主席爭吵得面紅耳赤的他去世後,毛主席悲慟不已為其扶靈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7年初,蔣介石調集精兵強將,重點進攻我山東和陝甘寧解放區。

3月12日,34個旅的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延安,延安危在旦夕。

敵眾我寡,形勢嚴峻,黨中央決定放棄延安,轉戰陝北,憑藉邊區優越的群眾基礎,採用「蘑菇」戰術,集中優勢兵力,伺機殲敵。

主動撤離延安時,黨中央決定成立前委、工委和後委。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的精幹機關(稱前委)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和一部分中央委員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進入河北省平山縣,進行中央委託之工作;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李克農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簡稱後委)進駐晉西北臨縣,統籌後方工作。

留在陝北的機關人員全部武裝起來,和警衛部隊一起合編為中央支隊,由父親任支隊司令員,陸定一任政委,葉子龍為參謀長,廖志高為政治部主任。

其時,毛澤東對任弼時幽默地說:「你們四人負責組織一個『政府』,管理我們八百人的『國家』,你們必須把這個國家管好。

1947年6月7日,胡宗南部劉戡率四個半旅從延安、安塞經蟠龍真武洞,由東南向西北撲來,離中共中央機關只隔幾里。

與此同時,胡宗南部董釗也率兵由延安經安塞高橋向保安進發。

當時,解放軍主力在隴東地區,離中央機關駐地王家灣有幾百里。

毛澤東身邊的全部兵力只有4個連。

把炊事員、飼養員等後勤人員算在內,總共不過300餘人,其中還有一個短槍連,真正能投入戰鬥的只有200多人,形勢相當嚴峻。

黨中央決定立即從王家灣轉移。

當時的情況是西邊有馬鴻逵部,南邊有劉戡、董釗部,東邊瀕臨黃河。

根據以上情況,任弼時以支隊司令員的名義通知部隊向北走,如有情況可以向東走。

他認為西邊和南邊均有敵人,而向北走路寬,活動餘地大,情況緊急時還能過黃河,這樣可以確保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安全。

部隊接到通知後,整裝待發。

可兩個鐘頭過去了,還沒有得到出發的命令。

中央支隊政治部主任廖志高有些沉不住氣了,他走進毛澤東的住地,卻沒想到他聽到的是任弼時和毛澤東正在為此進行激烈的爭論……

毛澤東不同意向北、向東轉移,更不同意一有了情況就過黃河。

他主張迎著敵人向西轉移,而且中央一定要堅持留在陝北。

任弼時則堅持認為:部隊向西轉移,很可能和敵人相遇,即使部隊避開了胡宗南的主力,西邊是馬鴻逵的防區,部隊仍有可能與敵人遭遇,中央機關和毛澤東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毛澤東臨危不懼,置個人安危於度外。

他預料,敵人不會往西,西邊是一條很荒涼的小路,即使敵人向西追,速度也會很慢,向北到青陽岔,則是一條大路,敵人如果追過來,速度會很快。

任遠志在《我的父親任弼時》一書中說,這一次任弼時和毛澤東吵得挺厲害的,雙方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

經過激烈的爭論,任弼時終於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

爾後的事實,完全驗證了毛澤東的預言,任弼時心悅誠服。

任弼時拖著病體與毛澤東、周恩來轉戰陝北每到一處,他都要親自安排住房,布置警衛,組織物資供應,還參與決策研究。

時人稱他是中央隊伍中身體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作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任弼時經常廢寢忘食地工作著,以至於積勞成疾。

由於過度疲勞,病情惡化,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突發腦溢血,不幸英年早逝,年僅46歲。

任弼時逝世的第二天,中央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治喪委員會。

這天上午9時,悲慟不已的毛澤東到北京景山東街任弼時住處,親自看著任弼時入殮,給他覆蓋黨旗。

毛澤東還沉痛地親自扶著任弼時的靈柩,前往勞動人民文化宮,以示痛悼。

(劉繼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彭德懷馳騁西北

許光達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我黨36位當代軍事家之一。在1955年首次授銜時,47歲的他是當時最年輕的大將。在其革命生涯中,他多謀善斷,驍勇善戰,留下了許多軍事傳奇。1946年11月,賀龍將...

胡宗南真是蔣介石身邊的臥底?

胡宗南「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貽誤軍國最巨」。胡宗南率25萬大軍與毛澤東率領的2萬西北野戰軍在陝北打了1年,屢吃敗仗,不免令人覺得此中定有蹊蹺。台灣後來的行政院長郝柏村曾說:蔣在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