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台灣實為三國時的夷州,吳國的孫權的成功其實還有魯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台灣問題日益嚴重。

談及台灣,根據可靠記載,到了三國時代,台灣明確稱為夷洲。

三國時的吳國立國於江南,領域包有會稽及東南濱海地帶,和海外的關係極為密切,造船事業與海上交通的發達都超過了前代,所以孫吳政權對於海上經營頗為注意。

據《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記載,黃龍年間,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去求夷洲及亶洲。

由於亶洲偏遠,沒法到達,只到了夷洲,並俘數千人而還。

此役是大陸王朝開始經略台灣的一件大事。

又《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記載,此役歷時多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

上萬甲士到達夷洲,而且停留將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吳人對夷洲的知識。

夷洲所以能確定為台灣,有賴於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作《臨海水土志關》關於夷洲的記述。

《臨海水土志》記載說:「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

」吳國臨海郡的地域,大約北起今浙江寧海、天台,南迄福建閩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帶,所謂夷洲「去郡二千里」,這與台灣的方位正相符合。

至於夷洲的氣候、地形、山夷等,也皆與台灣相同。

由於《臨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記述,絕大多數學者都以為夷洲確是台灣,今日已成為定論。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生於下邳。

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年間,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孫權正式稱帝。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在太元元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當然有人會問:「孫權的成功得益於誰?」

其實,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

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名為榻上策:「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

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

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

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

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最後我們說下晚年的孫權。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能逃脫這個規律。

他為了監視文武大臣,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

這使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但孫權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

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

公元251年的冬天,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

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晚年忘恩負義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