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不太會讀書,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經常收到關於讀書的問題,有人說不知道方法,有的不會做筆記,還有的盲目迷信別人的速度,一味求快。
今天,我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分享一些有關讀書的經驗。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個小山村裡,小時候家裡買不起什麼書,手頭有的幾本,除了教材,便是父親外出買回的《故事會》。
小學時我看了很多年《故事會》,每個月紅綠兩期,每本書上有各種故事,笑話,短篇中篇小說。
當時很多故事的質量還是可以的,畢竟優秀作者還多集中在紙媒。
記得剛上中學時,老師推薦了一整套外國名著,裡面收錄了《呼嘯山莊》、《簡愛》、《傲慢與偏見》等等,當時一整套定價是300元,很多同學買了,但價錢有些高我買不起。
帶著很多遺憾,我只能後來和同學陸續借著看了。
記得那會我家鄰居是租書的,因此我讀了很多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多情劍客無情劍》、《七種武器》……這直接導致我後來再看電視劇時,很多情節便看不下去了。
這些經歷逐漸培養了我讀書的習慣,捧一本書,沉浸在其中便感覺無比充實。
所以後來讀高中和大學時,我的課餘時間大部分都用來讀課外書了。
當時身邊很多同學都不太理解,他們說你天天讀書幹嘛,又不能賺錢,坐大半天不是浪費時間嗎?每次當他們問我讀書的意義時,我會編一些意義,什麼長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等等,其實自己也覺得很假,因為自己讀書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那麼多意義。
到今天如果你再問我為什麼喜歡讀書,我會回答你兩個字:喜歡。
記得以前錢理群先生提到過這個問題,他說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如賭博」,就像今天愛打麻將的人,天天打、夜夜打,連續地打,有時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繼續打。
打麻將的妙處在於一張一張的牌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而讀書也一樣,每一頁都有深厚的趣味。
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為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為「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為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
其實讀書也一樣,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從來不會問讀書的意義。
當你不再去問意義,認真去讀書時,其實之後你讀過的書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很多之前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某一天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下面我來來具體講一些問題
一、 關於書單
很多小夥伴平時問最多的就是書單問題。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沒必要,而且也有偷懶的成分在裡面。
如果你真的想找好書,網上可以找到更全面更系統的書單,沒必要去求人。
關於讀書,我建議先挑自己喜歡的,選書也是有緣分的東西在裡面的,別人喜歡《紅樓夢》,你不一定喜歡,而你想讀的,別人也沒辦法精準地為你推薦。
就我自己的讀書經驗來看,先挑一本喜歡的書去讀,有了第一本,自然會衍生出第二本第三本,一直讀下去,你自己便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書單。
還有一種方法,我現在喜歡散步的時候在一些軟體上聽書,聽完如果覺得不錯的,自己會找來讀。
這裡強調下聽書是沒辦法代替系統讀書的,因為裡面的知識是別人加工過的,最好的,還是自己去找來讀。
聽書這個方法適用於找自己感興趣的書。
二、關於讀書的方法
1、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要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可以先根據書的封面、目錄、序言、結尾等部分來了解這本書講的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有價值,對胃口就接著讀,如果不喜歡,便可以放棄,再去找其他書來讀。
感興趣的書,也可以採用二八原則,即百分八十的精華內容在百分之二十的章節部分,花更少的時間放在更重要的內容上面,掌握全書要講的內容。
這要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需要從頭讀到尾,可以直接挑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章節,重點去讀。
在讀書的時候還有很多標註的方法,這裡我先不講,待會講讀書筆記再說。
我強調一點,這種方法適合一部分書,並不適合所有書籍。
例如講方法論的書、工具書這種章節之間聯繫不大的書,或者你有針對性地在一本書中選內容等,可以用快速閱讀。
但是涉及到經典類書籍,就需要慢下來,認真品讀。
在生活中,我也看到很多人盲目迷信快速閱讀,讀所有書都一味求快。
有人說他用幾個小時便看完了《百年孤獨》,然後擺出沾沾自喜的感覺,仿佛在說你們花那麼多時間都看不懂,我一小會就讀完了,看我多牛逼。
其實你再問他的時候,他和沒看一樣,這樣的讀書,還不如不讀。
深者自深,淺者自淺,讀書也需要節奏感,掌控權還是在我們手中。
2、博覽與精讀結合
閱讀首先要做到【博覽】,提高自己知識的廣度和寬度,因為我們遇到問題時,或者當你去寫東西時,所能聯想到的東西,是由我們自身的內部積澱構成的。
因此如果你的知識面很窄,那麼你想到的東西也不會很多。
博覽需要我們不只是局限於一個領域,文學、歷史、商學、管理學、廣告等,只要你感興趣的,都可以看。
每天資訊,各種時效信息,都算博覽的方式。
廣度決定深度,很多人問,為什麼別人思考問題很深,而我很淺,最通俗的答案其實就是你讀書太少,或者知識面窄,不能觸類旁通。
我生活中有一個最常見的情況,很多人局限於某一個領域,比如喜歡文學的人只讀文學,喜歡商業的人只讀這方面的書,而且心裡覺得讀其他書都是浪費時間。
其實這是一種很短視的想法,直接導致知識面變窄,思考問題不全面。
接下來是【精讀】,多限於經典書籍。
經典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培養獨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使我們成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
經典書籍可能並不能給你一種直接的工作或專業技巧,但是,它們能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性,了解歷史,了解社會。
再強調一點,有些人以為刷手機,看網文就可以代替讀書。
其實是用快餐代替正餐,長期以往,你不僅會虛假膨脹,而且流於浮躁。
要記住,真正的本事,都是靠慢功夫出來的。
3、主題閱讀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帶著一個具體的問題,大量地閱讀同一種類的書。
通過這種方式來閱讀,可以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還能為同一個問題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法,做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比如你想集中了解一下余華的創作,便可以找出他的所有經典小說系統讀一讀,同時也可以查閱別人關於他的研究文章。
如果你最近想了解網際網路的相關知識,可以找很多關於知名網際網路公司成長的書籍,產品運營的書籍,關於網際網路思維的書籍,商業相關書籍等等。
這種讀書方法可以讓你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了解你所感興趣的領域,知識密度高,收穫也是可觀的。
三、讀書筆記的做法
1、標記
我喜歡讀紙質書,一般遇到特別喜歡的就自己買回家,之後細細讀。
買回家是為了方便在書上做標記。
在做標記時我會用不用顏色的筆,黑色標註的是我喜歡的觀點,紅色標註的是我喜歡的句子,最後用黃色的螢光筆標註的是我最感興趣的內容。
2、摘抄
在本子上或者電腦上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作為儲備,之後反覆看,或者寫讀後感的時候可以用得到。
我之前一般是在本子上摘抄,本科到現在寫了幾十個本子,沒事的時候便拿出來看。
現在讀書會帶著電腦,遇到好的直接整理在電腦上,之後也方便調用。
很多軟體都是可以用的,比如印象筆記,石墨文檔等,方便又使用。
(這是我用石墨文檔做的一部分筆記)
3、批註
批註的內容靈活,可以是對詞義的理解,句義的分析,段義的概括,表現手法的說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聯想。
批註是一種常規多見的讀書筆記方式,可以讓你多一些感悟式隨筆式的解讀。
我現在讀書會隨手把自己的思考寫在旁邊,比如讀到一個新觀點」人工智慧未來會大面積代替人類「,我就會把自己的思考判斷標註在書頁旁,這也是記錄感悟和靈感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古代小說評點,例如金聖嘆評水滸,用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4、總結
讀完書的某個章節或者整本書,自己去總結內容,或者是自己的整體感悟,或者是書的邏輯框架,也或者是你自己根據書寫的書評。
這一塊需要更宏觀一些,站的高度也比之前要高一些。
四、輸出
在講這點之前呢,我先分享一張圖片,大家看一下。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主動學習之後的內容保留度要比被動學習好太多,所以這也是我們平時聽到的輸出的重要性。
讀書要想真正的吸收,將書中的內容化為己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不停地輸出。
輸入+輸出,其實輸出便是第二次學習的過程,在輸出過程中提升理解力,思考力,表達力。
我喜歡輸出,或者是寫總結,或者書評,偶爾也會主動錄音頻分享給別人。
每次分享,其實我發現學到最多東西的人,其實是我,因為我是主動學習者,而別人只是被動接收信息的人。
所以我建議大家多做分享,剛開始先做筆記,也可以把感悟和思考分享在微博和朋友圈,為別人傳遞知識,之後嘗試總體分享,或者寫讀後感或書評,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先做起來,慢慢就會越來越好。
如何讓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紮實的收穫
古人說書猶藥也,善讀者可醫愚。這句話告訴我們,書是好東西,但是不是能讓我們獲益,關鍵在於你會不會讀。善讀就體現了方法的重要性。而恰恰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自然讀書也就感覺無用。一本一本的讀又一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