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相:德和才,哪個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非常傲嬌,種個地還要吟《梁甫吟》。
誇下海口,每每以管樂自許。
惹得眾人嘲笑:這年輕人也太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與管仲,樂毅相提並論。
管仲何許人也?那是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稱霸的人物!
連孔子都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好在諸葛亮牛吹了出去,還圓了回來。
其後講起千古良相,君臣相知,二人都被稱為楷模。
但說起來,管仲這個人,還更有趣一些。
2.
他原本是齊桓公政敵公子糾的臣下,公子糾和齊桓公回國爭奪國君之位的時候,管仲一箭射在齊桓公身上。
這一箭如颯沓流星,直把齊桓公射得口吐鮮血。
管仲以為斃了大敵,拍馬報信去了,齊桓公才悄悄睜開一隻眼睛,問周圍急哭了的從人:
「走了麼?」
原來這一箭正好射在帶鉤上,齊桓公也是演技好,大叫一聲倒在地上,還不忘咬破舌頭,擠點血出來。
終於搶先回國,奪位成功。
如此深仇大恨,齊桓公竟然在鮑叔牙的勸說下,非但赦免管仲,還任用他為相國,一口一個「仲父」稱呼,舉國朝政,一以委之。
別人來問齊桓公國事如何決策,他說:「問過仲父沒有?」
「等我問問仲父再說。
」
「仲父說了算。
」
沒有一絲疑心,君臣相知四十餘年,勵志圖治,令齊國從一個中流國家,成為北拒戎狄,南抗荊楚,來天下之財,致天下之民,商賈歸之如流水,號令天下的霸主。
以至於戰國時期,蘇秦形容齊國:
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芋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富庶冠絕天下。
這其中,管仲的全面改革政策居功至偉,春秋列國也紛紛效法齊國,行富國強兵之策。
3.
管仲這人牛到什麼份上呢?在我們現在看來,簡直是像穿越回去的。
他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力發展經濟,置女閭七百,蓄養官妓,引來大批商賈和手工業者,絕不空談什麼道德信仰,先讓人民富裕起來。
這一理念,即便放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最讓人驚異的是,管仲操弄起資本來,簡直是爐火純青。
有一段時間,日理萬機的相國大人突然就關心起養龜的事宜來。
齊桓公不解,問仲父這是在幹什麼,管仲一笑,說我這神龜,抵得上百里土地。
於是以國君的名義,派十乘車馬,帶黃金百斤到得龜人家,賜以中大夫之職。
該中大夫啥也不干,每天把神龜置於大台之上,以四條牛血祭,號為無價之寶。
於是天下皆知,神龜乃海神之後,助齊國風調雨順,物阜民豐。
四年之後,將伐孤竹國,找到國中富戶丁氏,以御神用寶,海神之後大神龜抵押給丁氏借糧。
丁氏誠惶誠恐,老大要東西,拿去就是,還抵押什麼抵押。
齊桓公十分誠懇的說:「我老了,兒子不懂事,您一定要收下我這個心意。
」
丁氏感動的眼淚嘩嘩的,拿出家裡全部存糧,把神龜請回去,當老子一樣供奉起來。
今後,無論你炒股票,炒房子,炒期貨,炒三七瑪咖,還是炒比特幣,但凡帶著個炒字,希望你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個故事。
4.
這還只是牛刀小試。
面對當時另一強國,楚國,伐之不能必勝,放任又影響霸業。
管仲選擇的方式是:經濟戰!
楚國盛產麋鹿,管仲便在齊國邊境設立了一座小城,專門用來高價收購楚國活鹿。
又派中大夫王邑帶了二千萬錢去楚國大肆搜購。
於是楚國上下震動,國君眼睛都放綠光。
活鹿的價格被炒到了天上,還種什麼糧食。
但見漫山遍野,人比鹿多,野獸都找不到鹿吃了。
與此同時,管仲又派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齊、楚兩國的民間收購併囤積糧食。
一切準備就緒,管仲便對齊桓公說,好了,我們可以打楚國了。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聽聞齊國出兵,楚王派人四處收集糧草,但楚國境內,沒人種糧食,都在養鹿,齊桓公派兵封鎖楚國,讓它買不到糧食,國內糧價瘋長。
三年之後,超過四成的居民逃荒到齊國,楚國不得不向齊國屈服。
5.
管仲之才,上面只是兩個小例子,其餘富民霸國的策略,不勝枚舉,可謂天縱。
但其實如果翻他過去的履歷來看,只能用劣跡斑斑來形容。
年輕的時候家貧,與鮑叔牙一同做生意,賺了錢,自己偷偷多拿。
賠了錢,全讓鮑叔牙承擔。
連小工都看不下去,向鮑叔牙打小報告。
隨軍出征,進攻躲在後面,逃跑天下第一。
又在鮑叔牙舉薦下,當了幾次小官,都幹不成,數次免職。
鮑叔牙很寬厚,笑笑對別人說,管仲貪,是因為家貧,怕死,是因為家裡有老母親,而當不成小官,是因為善於治國,不善於干小事。
讀史到此,常常廢書而嘆:真是有非常之人,方能成非常之事!
管仲這個人私德是很有問題的,但他遇上了鮑叔牙,至死不渝地信任,換一個人,莫說舉薦,從此不會再往來了,但鮑叔牙不懼白璧微瑕。
後來管仲相齊四十年,專權四十年,有三歸之台,置有反坫,奢華過於國君,齊桓公不以為意,齊人不以為奢,繼續尊稱「仲父」,隨便換個心量小點的領導,早就挫骨揚灰了。
這一切的偶然,才成就了生死之交,千秋君相。
6.
話題說到這裡,引出一個千古論題:舉才,究竟是看重私德,還是看重才幹?
大致來看,中國文化注重德勝於才,比如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就用了大段「臣光曰」論證德重於才,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但這是文人臆測之論。
關於這個問題,曾國藩認識最深刻:
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
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不曉事,則狹私固謬,秉公亦謬。
小人固謬,君子亦謬。
鄉愿固謬,狂狷亦謬。
他帶過隊伍,打過硬仗,血淚教訓讓他明白,要干成大事,需要的是能夠掌握客觀規律,「曉事」的人才。
人性很複雜,每個人都有君子的部分,也有小人的部分,根本無法區分。
更可況,道德這個東西,無非是法律之外約定俗成的一個規範,並不見得如何高尚。
談起來似乎是要求自己,其實是約束別人。
你不做西門大官人,我也不當隔壁老王,你不偷我的瓜,我也不惦記你的菜。
這就叫有道德。
小人之所以惹人厭,是因為反覆無常,不遵守規範,時常因為私慾,侵犯別人利益。
而遵守道德準則,讓別人放心,反而是最省時省力的交往方式,符合雙方利益。
你看,其實還是為了利益。
而一個能曉事的人,就能為大部分人謀取利益,繞開了那些彎彎繞繞,直奔主題。
管仲早年在底層經商,摸爬滾打,同樣明白人性之複雜,也曉事,很多東西別人覺得驚世駭俗,他不在意,能倉廩實衣食足就行了,管他什麼禮節榮辱。
這是最正確的歷史觀,是最高道德。
有次齊桓公問他:我這個人愛打獵,打起來不分晝夜,什麼事都不干。
又好酒,喝起來也是什麼都不管。
還好色,連姑姨姐妹都不放過,就這樣,還能幹成霸業嗎?
管仲估計憋笑憋出內傷,但還是正色道:「這些雖然是很糟糕,但並不妨害您的霸業!人君唯優與不敏則不可。
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
與曾國藩的認識,如出一轍。
7.
下一次,無論是結交朋友,引用人才,希望你都能記住曾國藩的肺腑之言:
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
多一些寬容和豁達,看清道德的本質,比去分辨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重要一百倍。
只有一種人,需要警惕:
管仲彌留時,齊桓公向他諮詢繼任問題,提出了三個人:易牙、豎刁、衛公子啟方。
被管仲一一否定,易牙烹煮自己的兒子滿足齊桓公口味;豎刁自殘身體,侍奉齊桓公;衛公子啟方父親死了都不奔喪。
繁衍,尊嚴,人之大欲,父母親族,人之至愛。
一個連繁衍,尊嚴,父母親族都可以放棄的人,並不是覺得你更重要,恰恰相反,他是想要從你那裡謀奪更大的利益。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