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殺掉馬謖背後的真正目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國的皇帝劉備在生命彌留之際,諸葛亮等一些貼身大臣入宮探病。
劉備擔心孔明重用馬謖,所以在垂危之際,還特別叮嚀,問諸葛亮說:「丞相認為馬謖這個人如何?」諸葛亮說稱得上是英才。
因為馬謖與諸葛亮等一起隨劉備入蜀,他才氣過人,好談兵,深得諸葛亮器重,視之如子。
而馬謖也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樣。
尤其是馬謖曾給諸葛亮出過一些好計謀,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向他獻了「攻心為上」這一戰略方針,使得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不復反。
但是,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所以不可重用。
因為馬謖雖然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故他談兵時未免誇誇其談,不大切合實際。
因為戰爭千變萬化,作戰者要善於從實際出發,不能拘泥於兵書的隻言片語。
如果做參謀還可以,但是如果讓他獨當一面,則難以勝任。
事實的確如劉備所料。
馬謖之失,正是失在「言過其實」上。
不信我們來看以下的一段話,看看對於如何防守街亭的事情上,馬謖與其副將王平有何差異:王平主張「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棚,以圖久計」,而馬謖卻說「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王平說:「參軍差矣。
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一軍以保?」馬謖大笑說:「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若破竹。
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說:「今處此山,是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馬謖說:「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
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當百可也。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從以上對話可看出,馬謖以兵書為由,王平以實踐為據。
通過描述馬、王兩人爭論,突出了馬謖紙上談兵形象,也指出他致敗之由。
馬謖錯誤是極其嚴重的,因為失掉了街亭使得蜀軍處於極度危險境地。
如果不是孔明用了一招「空城計」,肯定會被司馬懿所擒。
可見街亭丟失,實在是諸葛亮錯用馬謖導致的啊!
街亭之戰和定軍山之戰,同是圍山,夏侯淵為何不斷取水之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任用馬謖去守街亭,馬謖到了街亭之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而是把兵士屯于山上。結果張郃圍山,斷了馬謖的取水之道,導致馬謖失敗。定軍山一戰,黃忠屯兵山上,夏侯...
諸葛亮為何在馬謖身上看走眼?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春秋·孔子古人云:「為治以知人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治理國家,要以了解、識別人為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句富有哲理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因未能識人善用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春秋·孔子古人云:「為治以知人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治理國家,要以了解、識別人為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句富有哲理的...
諸葛亮一向謹慎用人,為什麼會用馬謖去守街亭,導致北伐失敗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
為何諸葛亮會在馬謖身上看走眼?這真的不怪馬謖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春秋·孔子古人云:「為治以知人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治理國家,要以了解、識別人為首要的事情。可以說,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之。這句富有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