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語文教材「大換血」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盧越 攝

重慶日報網8月29日訊(記者 匡麗娜)從30日開始,我市各中小學開始報到。

據了解,9月新學年開學,我市中小學起始年級將採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語文教科書。

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

書本改為A4紙大小 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

9月1日起,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我市所以中小學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將全部使用新版本語文教科,即「部編本」語文教材。

「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

據「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介紹,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語文教材編寫出版存在「一綱多本」的現象。

據統計,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版本大約有10餘種,重慶曾使用人教版、西師大版、北師大版等多個版本。

記者拿新舊版語文教材進行了一番比較:從形式上看,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書本規格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

從內容上講,「部編本」教材的古詩文篇目較原來的大幅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整個初中的三個年級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文章體裁也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此外,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

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

小學先學字後學拼音 初中強調課外閱讀和自主思考

新版語文教材另一個變化是讓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

記者翻開新教材看到,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第一單元即為「識字」篇,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常用漢字。

「識字量也減少了。

」重慶市人民小學一年級四班語文教師何霞稱,新版第一冊語文課本的識字量由原來的400字減少到300字,所刪減的均是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

例如,在新教材第一單元的40個常用字中,有「地」字,這個字在童話書、繪本里經常可見,學生並不陌生。

老教材里曾選用的獨體字「叉」字則被刪減。

「此外,新教材還新增了『快樂閱讀』和『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例如,在新教材第一單元里有一項任務,要求學生和家長一起討論漫畫《西遊記》,提倡親子閱讀。

」何霞說。

重慶11中初一11班語文教師張雪靜稱,初中新版語文課本則增加了「名著選讀」,多數文章設置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

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據了解,重慶從去年9月開始,我市部分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的學生就已經更換了「部編版」語文教材,今年9月,我市中小學所有起始年級(小學一年級和初一)更換 「部編版」語文教材,到 2019年9月,我市將更換所有年級的語文教材。

對於教材變化,家長們普遍表示接受。

一位王姓家長認為,一年級的孩子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因為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拼音是比較抽象的符號,而大部分孩子對於一些簡單的漢字不陌生,先學漢字,學習的難度沒有這麼大,有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

對於新版語文教材,家長和老師們應該怎麼來適應?對此,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張詠梅認為,新版教材需要老師、家長改變教育觀念。

教師的日常教學中要把學生課外閱讀和語言積累視為己任,注意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例如開展小組朗誦、現場表演、微電影等活動。

「家長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張詠梅倡導家長和小孩一起讀書,「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

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

特別是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小孩的閱讀興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