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對外第一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北征烏桓(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緩緩登上綏中碣石山,望著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意氣風發,豪氣沖天,即興賦詩:(碣石山現在還聳立在河北省昌黎縣)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著名的《觀滄海》已經被錄入語文教材中,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
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意義重大,對曹氏集團的未來造成了巨大影響:
-
1)雄踞北方
曹操此次北征,不但消滅了袁氏殘餘力量,並且一舉解決了三郡烏丸之患,一統北方,穩定了河北局勢,並且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曹操儼然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
曹操占領了冀、青、幽、並四州後,地盤直接翻倍。
冀州,青州是當時人口密度最大的州!幽並人口密度雖然一般,但是卻盛產戰馬,盛產遊俠強兵!(這也是袁紹實力比曹操強的原因)在當時明眼人都能看出曹操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尤其作為曹老闆的手下,工作肯定特別賣力,以求光宗耀祖(曹老闆手下能人何其多,僅僅是因為曹老闆虎軀一震,王者之氣,就來投靠?創業初期,可能靠的是個人魅力,逐鹿天下,還是要看手上的實力,尤其是士族)。
-
2)避免遊牧民族入華
袁紹殘餘勢力逃往遼西投奔烏桓,以求藉助烏桓勢力重返中原,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對中原覬覦已久,烏桓就是胡人的一支,五胡亂華,就是引入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下場,後果使我們不可估量的。
我們換個思維思考下,如果曹操不出征,幾年後烏桓成了氣候,入侵中原,那會是什麼情形,根本不可想像。
為什麼說北征烏桓意義重大,曹操力排眾議,傾巢而出,千里奔襲,趁其烏桓部落沒反應過來,將危害消滅在萌芽之中,這是需要多大的膽量和氣魄,這場戰役往小了說是曹氏為了鞏固實力,往大了說就上升到民族高度上了。
-
3)痛失郭嘉
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一代奇星隕落,戰爭勝利了,缺失去了首席軍師祭酒。
曹操赤壁大敗後,曾大哭說道:「若奉孝在不使孤有如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可見郭嘉的去世對曹氏集團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若是赤壁之戰曹操勝了,那天下一統指日可待)。
-
4)修漕運、開古道
曹操為了此次戰役先修建了平虜渠、泉州渠兩條運糧渠道,這兩條運糧渠道的開通,開闢了通向遼西的水路。
並且重新開啟了盧龍塞500餘里的先秦古道,進一步開拓了由漁陽、無終到遼西郡和右北平郡自先秦以來的古代交通,特別是進一步打通了從盧龍塞到平剛、柳城之間的遼西交通要道。
再對後世影響來看,重開先秦古道歷史貢獻高於徵北烏桓。
了解這場戰鬥的意義後,再來詳細了解下這場戰役的大環境: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這對老對手在官渡進行終極決戰,最終曹操聽從許攸奇襲烏巢之計,一舉擊潰袁軍主力。
官渡之戰敗後,袁紹只是傷其筋骨,未動其根基,還坐擁青、冀、幽、並的地盤(曹操官渡之戰是勝了,但並沒有擴張地盤,要明白官渡是袁紹打曹操,想一舉消滅掉曹操的勢力,曹操只是防守,而且勝也是慘勝,雙方都要休養生息,很多人都有誤解,袁紹在官渡失利後就不行了,其實不是這樣)。
袁氏敗亡在於,官渡兵敗兩年後,袁紹病死,能把袁氏四州的勢力統合在一起的,只有袁紹一個人,袁紹一死,袁家的勢力就分散成一盤散沙了,這時袁紹大兒子袁譚不服袁紹三子袁尚繼承了袁紹的官位和爵位,分成兩個派系,兄弟倆窩裡斗。
此時郭嘉建議曹操:「譚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記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
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由此可看出頂級謀士的實力,如果曹操逼的太緊,二袁就會聯合起來,但是曹操暫時退一步,二袁自己就會掐起來。
並且聯合一子攻打另一個,自己休養生息,又可消耗敵人實力,一舉兩得)。
果然,袁譚、袁尚二人不久後變大打出手,袁譚聯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後袁譚叛變,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在曹操急攻之下戰敗,為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
其餘二子袁尚、袁熙逃往遼西柳城(今朝陽市南袁台子古城),投奔與袁紹甚有「交情」的「三郡烏桓」(袁紹在和公孫瓚對抗時,得到了烏桓部落的幫助,袁紹為了安撫烏桓部落,便假借漢獻帝的名義,封烏桓諸首領為單于,還將家人之女嫁給烏桓王,通過和親來鞏固與烏桓的關係,因此有交情),圖謀再起,為了以絕後患,因此曹操決定北征烏桓。
再來介紹下烏桓:
烏桓,亦作「烏丸」,東胡之一,民風彪悍。
公元前三世紀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其中一部遷往烏桓山(在今內蒙阿魯科爾沁旗附近),從而得名,各部落中屬上谷、右北平和遼西的烏桓為最強,史稱「三郡烏桓」。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頓即位,有武略,統一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部屬精騎射(袁尚、袁熙投奔的就是蹋頓)。
「亦因漢末之亂,中國多事,不遑外討,故得擅(漢)[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殺略人民,北邊仍受其困。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烏桓因為活動在長城沿線,靠近中原而經常烏桓寇掠北部各州,屠戮百姓。
可見烏桓在遼西早成大患,並且蹋頓野心不小,早有凱覦中原之志,而袁紹在位期間沒有對其打壓,對其所作所為視而不見,反而跟其聯合,相互利用,所以袁氏滅亡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這場戰役卻面臨,內部持反對意見,北征路途遙遠,行軍路線,天氣,糧道等一系列問題,是誰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請見下回~
曹操為何北征烏桓 曹操北征烏桓時的將領軍師
曹操征烏桓時間曹操征烏桓時間據歷史記載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烏桓這件戰事是發生於在曹操於官渡打敗袁紹之後。那時候的袁尚和袁熙便投奔於北方的烏桓部落,在建安時間的夏季烏桓在獷平攻擊鮮于輔,在...
曹操縱橫天下的重要武器:竟然就靠它
縱觀三國時局,可以說,在戰術層面上,曹操並不比對手強大,也沒有占到很大的優勢。可是曹操有一個強大的智囊集團,進行戰略方面的策劃,這點才是曹操傲視天下的絕對優勢。 開始的時候,曹操與呂布爭霸濮陽,...
曹操平定冀州後及白狼山之戰前各方形勢
建安十年的時候,經過數年的艱苦奮鬥,曹操終於平定了冀州,並且斬殺了袁譚。袁尚便去幽州投奔了他的二哥袁熙,但不久卻在幽州遭到了兵變,無奈之下只好投奔一直支持袁家的烏丸首領蹋頓,並且希望藉助三郡烏桓...
挖渠修路戰馬充飢,兩千里奔襲,曹操為滅掉烏桓也是拼了!
建安十二年秋,一支遠征的勁旅來到了碣石山。這支軍隊的統帥信步登上碣石山,看著無邊的滄海,望著若隱若現的島嶼,在秋風瑟瑟中,他心生慷慨,緩緩吟出這首流傳千古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