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真相:一切都是柴榮有意相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凡改朝換代,總是免不了群雄逐鹿、血雨腥風,不打個幾十年很難分出勝負,唯獨趙匡胤建立宋朝是個例外,輕描淡寫,水到渠成。

表面上看,趙匡胤的皇位來得極富戲劇性,好像是天上掉下的餡餅。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柴榮有意相讓的結果。

這絕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有跡可循。

那麼,柴榮為何要將皇位拱手相讓呢?我們不妨先走進柴榮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柴榮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侄子,因見其謹慎篤厚收為養子。

早年間,柴榮在江陵販賣茶葉,耳聞目睹民生疾苦,對社會的弊病有著深刻的認識。

史書記載,柴榮「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絕不是那種貪戀權勢的名利之徒,對改造社會現實懷有遠大理想。

三十三歲那年,柴榮繼位為帝,他雄心勃勃,決心干出一番大事業,立下「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的誓言。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一個十年,柴榮致力於統一天下,南征北戰,向西打下西蜀,向南三次討伐南唐,每次出兵都卓有成效。

然而,僅僅過了五年,在第三次南征南唐時,柴榮忽然病倒了。

回到京師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舉動,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榮的妹夫。

按理說,如果是病中託孤,張永德遠比趙匡胤更為可靠,如此安排豈不是引狼入室?

其實,這就是柴榮的故意安排。

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兒子尚未成年,晚唐五代的政權更替如走馬燈,一旦他駕崩,後周的江山必然要改名換姓。

與其被人趕下皇位,不如自己主動讓賢。

讓給誰呢?柴榮絕非泛泛之輩,他看得出趙匡胤的才能在張永德之上,只有趙匡胤才能真正一統天下。

柴榮親眼目睹過五代的戰亂和百姓的苦難,在內心深處,他是渴望天下太平的,他不希望為了自己家族的權力,而去製造一個混亂的局面。

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果斷的放棄了江山,送了趙匡胤一程。

對於柴榮的這份大仁大義,趙匡胤是心知肚明的。

即位後,趙匡胤對柴氏極為優待,臨終之時的三條遺訓第一條就是「保全柴氏子孫」。

不僅保全柴氏子孫,趙匡胤也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將治國理政放在第一位。

冥冥之中,他是在幫柴榮完成「太平天下」的終極夢想。

在中國歷史上,皇位的爭奪歷來血腥無比,但在柴榮和趙匡胤之間,卻是大愛情懷的前後接力,攜手終結了五代亂世,堪稱千古帝王典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一晚未散

五代以降,亂世紛擾,忽而興,忽而亡。五季十三君,一古腦兒加起來,只不過四五十年。獨北南兩宋共傳十八主,享國三百二十年,比西東兩漢僅短數十年,比李氏大唐卻長數十年。其中,除了天意之外,便是大宋開國...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