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梁啓超魯迅是教子典範,但不如他的教子影響20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歷史上名人教子有方的例子枚不勝舉,有的具有典型性,是一種較為具體的教育方式,如民國時期的梁啓超、魯迅等文人代表。
梁啓超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學問大家,一生著作等身,這樣一位非凡的大人物事物繁重且繁忙自不必說,且從不放鬆對子女們的教育,出言傳身教。
梁啓超在《變法通義》中曾說:「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闡述了兒童教育的重要性。
梁啓超九個子女中,除了三個院士,其他的子女也也都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
總結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直接表達對子女的愛,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的愛意越多,長大後更容易體貼寬容他人,更懂得去愛別人;梁啓超強調學問比學位重要,梁啓超並不重視孩子取得什麼學位,也不強加孩子學習哪一門學問,憑各自的愛好學習。
因此他的九位子女分別在建築、考古、軍事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再就是做人最重要,梁啓超注重對孩子們的品德修養,他曾對孩子們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
」
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南懷瑾先生一生推崇諸葛亮《誡子書》,南懷瑾說:中國儒家經典《大學》里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後輩,先學止靜的功夫。
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
因此諸葛亮《誡子書》是儒家教育經典。
南懷瑾說:諸葛亮是老來得子,46歲才有兒子諸葛瞻,即便是現在也是晚育,更何況是那個年代。
在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也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
我們先讀一下《誡子書》全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求靜是修身,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身的學問、修養達不到,還能幹什麼事呢?「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裡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學問。
「夫學須靜也」,求學問必須要練習靜定,學靜的功夫。
諸葛亮教誡兒子,「才須學也」,人生做人的本事,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必須要求學問才有才能。
「非學無以廣才」,一個人要有廣博的知識,比如宗教、哲學、商業、社會教育等,這些學問要懂,否則你的才能廣大不了。
「非靜無以成學」,求學問先要學靜定,你們也讀到了博士,外國留學回來,心境一點都不靜,所以學問不大,能做成什麼大事。
「慆慢則不能研精」,一個人懶惰不用功,空話談得太多,應酬太多,吹牛太大了,懶惰輕慢、我慢,自己認為了不起。
「慆慢則不能研精」,注意這個「慆」字、「慢」字,自滿了,得少為足,「則不能研精」,沒有進步了。
「險躁則不能理性」,做任何事不能投機取巧,偷巧來的,心浮氣躁,不寧靜,修養不夠。
諸葛亮教兒子,不可犯這個「險」字。
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見性的學問你做不到,心性修養也做不好,要做大事必須照規矩來,不能玩聰明,這是諸葛亮對兒子說的都是嚴重的教育問題、修養問題。
「年與時馳」,他說年齡跟著時間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時間像馬一樣跑過去,光陰把握不住的。
「意與日去」,我們人生的意氣、志氣,跟著年齡而老化,年紀大了,勇氣沒有了。
「遂成枯落」,吩咐兒子好好讀書,「遂」就是現在白話「就」,你馬上就要老了,像枯葉一樣落下去了。
「悲嘆窮廬」,老了自己再後悔,「將復何及也」,到那個時候,走投無路,悔之晚矣。
(一者)
爸爸媽媽,你們再忙有諸葛亮忙嗎?你們看看諸葛亮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家育子,一篇《誡子書》成為後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南懷瑾:諸葛亮的千古良訓,讓孩子早點開悟人生,前途一片光明!
南懷瑾老師,一生為兒童教育嘔心瀝血,他語言非常犀利,直言面對現在教育問題,他說:這一百年來教育沒有方向,沒有目的!教育目的,不是教孩子技能,而是教他如何做人,要從心性修養開始!為此老先生多次推薦...
南懷瑾:這才是教育的目標,可讓孩子成大器,避免走歧途!馬雲致力推薦
南懷瑾老師,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他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一生口吐蓮花,育人無數!他留下著作很多次,都推薦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馬雲也非常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