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卻為何還要向德國割地100萬平方公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17年,不堪第一次世界大戰折磨的俄羅斯先後爆發了兩場革命。

一次為二月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的沙皇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次為十月革命,這次令我們熟悉的革命戰爭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為將來建立強大的蘇聯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剛剛建立的蘇俄卻和德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布列斯特和約》,草草跟德國講和。

《布列斯特和約》對於蘇俄而言相當苛刻,根據這一條約,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和近5000萬的人口,同時也失去了全國54%的工業以及33%的鐵路。

對於一個新生的政權來說,這種讓步簡直是奇恥大辱。

不過,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國家存在的目的在於保障其國民的權利,或者說保障大部分國民的權利;若一個國家的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在必要的情況下就應該適當犧牲部分利益,以保全整體利益。

蘇俄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便是犧牲部分利益,保全整體利益的體現。

就當時蘇俄險惡的國內外環境來說,此舉雖然是下策卻也是必然。

第一,俄羅斯在一戰中消耗嚴重,根本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

在工業時代,決定國家實力強弱的,既不是國土面積,也不是人口與資源多寡,在工業化時代,決定國力的要素是工業生產能力。

20世紀初的俄國並非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其國內經濟實力與英美德法相比還存在差距,其戰爭潛能也比不上後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有170萬人死亡,乘以數倍的人受傷,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當時並非完全工業化的俄羅斯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

當時的俄羅斯國內經濟近乎崩潰,民眾缺衣少糧,及早退出戰爭對於俄羅斯而言是明智的選擇。

第二,俄羅斯面臨協約國敵視,需要做好應對入侵的準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階段,沙俄與英國、法國結成協約國集團對抗德國與奧匈帝國的同盟國集團,但是隨著戰局的日漸膠著,逐漸支撐不住的俄羅斯有了退出戰爭的意圖,故而與英法的關係惡化。

英法的要求很霸道:無論誰執掌俄羅斯政權,都必須加入一戰,在這樣一種逼迫下,二月革命後建立的俄羅斯臨時政府繼續參戰並連吃敗仗,國家的經濟生產惡化的更加厲害。

十月革命剛剛勝利,英法便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表現出了強烈的敵視態度,《布列斯特條約》在1918年3月簽訂,而英法美日本軍隊在4月份就開始入侵俄羅斯。

面對這種明顯的侵略性舉動,俄羅斯最有趁早做好應對的準備才是王道。

(事實證明這點是正確的,在後來的蘇俄國內戰爭中,英法日美大肆派兵入侵蘇俄,同時扶植白衛軍、叛軍與其他國家干涉軍。

第三,俄羅斯面臨德軍強大的攻勢,必須作出抉擇。

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損失巨大,但精銳而善戰的軍隊仍然存在,一戰後期,德軍發明出可以快速突破塹壕防禦的「颶風突擊戰術」,在戰場上又迴光返照的取得了優勢。

在1917年下半年~1918年上半年,德軍在東西戰線上都是節節勝利、勢如破竹,若不是大西洋彼岸的美軍增援部隊及時趕到並在數量上壓到了德軍,巴黎城恐怕早已插上德意志帝國的旗幟了。

西線由名將率領、裝備精良的英法軍隊尚且差點被德軍殲滅,東線這些將領水平參差不齊、裝備匱乏的俄軍怎能招架得住德軍進攻?故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必須做出抉擇:或者是迎接政權的覆滅,或者割讓俄羅斯西部的大片土地以退出戰爭。

綜上所述,當時的蘇維埃俄國除了簽訂不平等條約以外,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鞏固政權。

蘇俄的做法好似當年韓信的「胯下之辱」,完全毀滅與暫時苟且必須二選一。

而在死亡與恥辱二選一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後者,才能為將來的復仇積攢強大的力量,才能擁有洗刷恥辱的可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