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屈膝投降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于禁出場的很早,在演義的第十回,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一將引軍數百人,來投曹操,乃泰山巨平人,姓於,名禁,字文則。

操見其人弓馬熟嫻,武藝出眾,命為點軍司馬。

此後,於將軍在曹主公麾下,攻城掠地,殺伐爭戰,攻劉備、破呂布,擊袁術,戰戰都有他的身影,但每次出場,他的戲份都不多,對白也很簡單,大多情況下是諸如:「忽然兩彪人馬殺出,左有于禁,右有誰誰」這樣湊數,給人一種跑籠套的感覺,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曹操攻打陶謙圍攻徐州時,劉備前來救援,劉備張飛進攻曹操營寨,曹營當先湧出一員大將,勒馬大叫:「何處狂徒!往那裡去!」這個威風凜凜的大將就是于禁,張飛不答話,直接與于禁交手,幾回合後,劉備掣雙股劍前來夾攻,于禁敗走。

要知道,張飛的武力值與天下第一的呂布也不逞多讓,何況再加個劉備,于禁雖然敗走,但曹營中享受過張飛劉備夾攻的人,唯于于禁一人而已。

在曹操進攻呂布時,于禁還出過一個「攻擊呂布西寨」的主意,曹操從其言,但是此計被陳宮看破,是役,曹主公差點性命不保,若不是「惡來」開外掛發威,後果不堪設想。

直到第十六回,于禁才算是第一次作男主角正面出場。

曹操南征張秀,連哄帶嚇,張秀束手投誠。

曹操很輕鬆的勝利了——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很多人都不會太珍惜,曹公也是如此,他身在硝煙尚末散盡的戰場競然如此放縱,以致於把張秀的嬸娘鄒氏拉來尋歡作樂,張秀雖不足為俱,但賈詡不可小視啊,結果張秀在賈詡的指點下反水,突然向曹操的陣營發起襲擊。

當夜,曹操軍大亂,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曹操的長子曹昂被亂箭射死,侄子曹安民被砍成肉泥,「惡來」死戰以身殞職,曹操連滾帶爬一路狂飆,各路大軍也紛紛逃命,潰不成軍,唯有于禁在混亂中約束部下,有秩序、有步驟地徐徐撤退。

在撤退中,夏侯惇的青州兵卻乘勢下鄉,劫掠民家,這事恰好讓于禁遇見,作為有愛民之心的標準職業軍人,于禁不會坐視不管,他把擾民的青州軍「收而殺之」,以安撫鄉民,被于禁懲治過的青州兵心有不甘,倒打一耙,向曹操誣告于禁造反,曹操大驚,欲整兵對付于禁,于禁頓時身處於兩難之中:前無暇去主公之疑而見曹操之面,後不能解追兵之困而退張秀之軍,但於將軍冷靜沉著,不慌不忙,見曹操到來,既不前去爭辯,也不迎接拜見,而是引軍射住陣角,鑿塹安營,準備迎敵,果然,剛準備就緒,張秀引軍殺到,於將軍一馬當先,迎敵而上,眾將士在將軍的感召下,紛紛轉身應戰,張秀敗走,將軍追殺敵軍百餘里,大勝歸來。

本來是輸了的戰爭,將軍卻在千鈞一髮之際力挽狂瀾扭轉戰局,挽救了眾位將士,挽救了主公曹操,挽救了此次南征的勝利,(寫到此處,筆者閉目遙想,將軍在時局危難之中挺身而出,一馬當先殺入敵陣,雄姿英發,所向披靡,不禁扼腕長嘆,只恨未逢那個年代,不能隨將軍左右,若能於將軍麾下殺伐征戰,雖死而無憾矣!)。

是役大勝,曹操收軍點將,將軍入見,曹操問:「不告我,先下寨,何也?」其實,將軍以實際行動,完全取得了曹公的信任和欣賞,以曹公之睿智,此刻怎會再有疑心,之所以還這樣問,就是想讓平時默默無聞的將軍在眾謀士將軍面前顯露頭角、嶄露鋒芒,將軍果然不負曹公之望,擲地有聲的對曰:「今賊追兵在後,不時即至;若不準備,何以拒敵?分辯事小,退敵事大。

」曹公嘆道:「將軍在慌亂之中,如此冷靜,不計私利,任怨任謗,不惜生命,顧以大局,就算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啊!」能得曹公如此高評價的武將,除徐晃外,僅僅于禁一人。

官渡之戰後,于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亂,昌郗是于禁的老朋友,一時頭腦發熱,舉兵反曹。

于禁奉命討逆,將昌郗團團圍困。

昌豨計無所出,便心存僥倖,認為自己是于禁的舊交,向于禁投降可免一死,束甲歸降。

老實說,以這時于禁的地位,只要他向曹操說情,昌豨未必會死。

退一步說,即使于禁不徇私情,只要他把昌豨上交給曹操處置,那也只能說他是照章辦事,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可是,于禁卻直接把昌豨處死了。

于禁是這樣向部下解釋的:「曹公早有命令: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罪不容赦。

而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 ,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絕不能因此而失節!」話雖這樣說,行刑當日,于禁還是大哭了一場,親自到刑場與昌豨決別。

曹操後來聽說了這事,撫掌嘆息說:「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那是自尋死路啊!」于禁殺昌豨,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是這一做法卻為于禁樹立了很好的風範和威嚴,其背後還表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起到了敲山震虎、殺一儆百的作用。

曹操更加器重於禁,封于禁為虎威將軍。

不久,于禁又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于禁成了那時曹操帳下唯一假節鉞的大將。

這一榮遇,只有魏國後期的曹休、曹真和司馬懿一家三口專權時才有。

所以看看于禁將軍的戰功歷史,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一個標準化的、優秀的、教課書式的職業軍人,他所有的榮譽和地位,全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和辛苦一步步的積累而來,在軍事上,他行止有度,制軍有方,清人毛宗崗曾評于禁曰:「善將兵者,必能治兵,兼能治他人之兵者,于禁是也。

」在性格上,于禁還有任誹任謗這一特性,這可能是出於他對主公曹操特別的信任。

像他這樣的人,都不會只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質上的目標,往往會有一個精神上的榮譽上的目標讓他奮鬥不止,所以當老羅寫到于禁屈膝投降關羽時,我更相信那是一個陰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