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嘉佑六年(1061年),年方25歲的蘇東坡參加制科考試,高中第三等,取得「百年第一」的好成績,被授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風華正茂的蘇東坡,在此職位工作近十年。

日後多年,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會是他仕途中最為輕鬆愜意的短暫時光。

因為,就在蘇東坡歷經幾年的「政務」學習,正當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一腔熱血欲報君時,形勢卻急轉而下——

熙寧二年(1069年),一場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關於這場變法的前後始末,凱哥之前也有講述。

(王安石變法)但我們今天的故事主角,是蘇東坡——隨著「新舊」兩黨矛盾的激烈碰撞、升級,被捲入黨爭的他,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外調、貶逐生涯……

命運轉折口: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7年),剛赴湖州任知州的蘇東坡,按慣例書寫了一道《湖州謝上表》的奏摺上報朝廷。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封例行公事的任職「決心書」、「感恩信」,卻為其帶來滔天大禍。

原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當時,朝中蘇東坡的政敵如章惇、蔡確等人,摘出他奏表中「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等懷有情緒的語句,藉此指責蘇東坡譏諷朝政,發泄私憤。

更令人髮指的是,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處心積慮翻尋出蘇東坡以往的詩詞,從中斷章取義,誣告其心懷叵測、蓄意誹謗皇上、詆毀政令……總之是不擇手段的羅列罪名。

於是,一場牽連蘇東坡及多位好友、震驚朝野的大案,就此拉開了帷幕,史稱「烏台詩案」。

接著,蘇東坡被誣陷下獄100餘天。

在此期間,朝廷圍繞著他的定刑,一時爭論紛紛。

政敵欲除之而後快,其好友和朝堂中正直之士則仗義相救,就連與其政見不和且已罷相返家的王安石,也上書朝廷予以搭救:「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終於,在多方努力下,蘇東坡在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獲釋,但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

至此,震驚朝野的「烏台詩案」宣告完結。

身陷囹圄、幾乎殞命的蘇東坡,度過了他仕途中最為兇險的一劫。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頗有文學色彩的隱喻。

所謂「烏台」,即蘇東坡受審的御史台。

因官署內到處都是高大的柏樹,這種「蔭深」的環境招來大量的烏鴉在此棲息、築巢,所以御史台又被稱之為「烏台」。

由此,蘇東坡案也被稱為「烏台詩案」。

後來,蘇東坡在顛沛流離的貶放生涯中,雖然吃盡苦頭,但豁達爽朗的他並未因仕途失意而忘掉自己從政的「初心」。

他總是竭盡所能,放下包袱,為轄區百姓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實事、好事。

這裡最廣為後人稱讚的,就是疏浚西湖。

盡責為民時:疏浚西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是蘇東坡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時遊覽西湖所作。

多年以後,因被貶至此而故地重遊的他,更是與西湖結下了難以割捨的緣分。

如今,著名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就是蘇東坡於元佑四年(1089年)在杭州任知州時興建的民心工程。

當時,距作出《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已16年,再次來到西湖邊時,蘇東坡發現卻難以再覓之前的秀麗風光。

他在考察時進一步發現:西湖因年久未疏,大量的沙泥淤塞導致湖水下降,湖床升高,沼澤化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如不及時疏導,西湖將面臨乾涸的困境。

最可怕的是,每到雨水爆發季節,又會因淤塞導致泄洪不暢引發水災,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大大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

鑒於此,愛民如子的蘇東坡立即上奏朝廷,說明西湖淤塞的嚴峻形勢以及清理西湖的請示報告。

在蘇東坡的號召下,民眾積極性高漲,本地百姓紛紛奔走相告,就連原來因洪澇災害離家的人們也競相趕來幫忙。

據史料記載,眾志成城下,總計有20餘萬百姓自發參與疏浚西湖,疏浚工程很快完工。

而難能可貴的是,這次開挖的淤泥,還創造性地用於在湖中偏西處築就一條貫穿兩岸的南北長堤。

長堤的建成,極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他們為紀念蘇東坡,則親切的將此堤稱之為「蘇公堤」,簡稱「蘇堤」。

此後,為了西湖的長治久安,防止老百姓過度養殖菱藕造成新的淤塞,蘇東坡又命人在湖中心最深處修建了三座石塔作為警示。

這三座石塔,就是後來西湖著名的旅遊景點「三潭印月」。

而東坡築堤的故事,還沒有完結。

他一生共築就了三條長堤,分別是杭州蘇堤、潁州蘇堤和惠州蘇堤,其中,惠州蘇堤是他築就的最後一條長堤。

紹聖元年(1094年),已近六旬的蘇東坡被貶至惠州,以「關注民生、愛民如子」著稱的蘇東坡深感於當地百姓生活貧苦且交通不便,於是倡議在西村、西山之間築堤架橋,以改變百姓以往舟覆人亡的險惡交通狀況。

但是,由於當地財政困難,加上清廉如他也是手頭拮据,最後,蘇東坡只好將皇帝賞賜給他的犀帶(即飾有犀角的腰帶)捐助了出來。

同時,他又「大義劫親」,寫信讓弟弟動員弟婦將宮裡賞賜的黃金也捐獻出來,才得以籌夠工程款。

最終,在蘇東坡的動員和帶頭捐助下,這項浩大的民心工程於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才得以順利完工。

這條蘇堤,就是如今廣東惠州西湖八景之一的「蘇堤玩月」。

當時,工程完工時,歡天喜地的百姓自發宰雞烹魚,在堤上歡慶達三日之久。

這足可見,仕途失意的蘇東坡幹了一件多麼好的事兒,當地百姓對他又是多麼的感激和愛戴!

不辭長作嶺南人:海南辦學

紹聖四年(1097年),年過花甲的蘇東坡再次被貶。

這一次,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在被放逐此地時,蘇東坡的居所簡陋、破敗,連食物也是極度匱乏,年邁的他,甚至一度靠著芋頭和開水填腹度日。

可是,面對困苦潦倒的生活,蘇東坡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興辦學堂、教化民眾上。

他的到來,打破了儋州100餘年沒有人能夠進士及第的窘境。

他是海南教育的啟蒙者和開拓者,他在海南文明教化史冊上,抹下了最為璀璨的一筆。

甚至於,由於蘇大學士的名氣夠大,以致聞者從眾,許多「蘇粉」更是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儋州求學。

一時間,荒蕪的不毛之地,竟成了天下讀書人津津樂道的求學聖地。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

就是蘇東坡對在鄉貢中脫穎而出的得意門生,也是海南歷史上中舉第一人——姜唐佐的即興贈言。

此外,在蘇東坡北歸後的第九年(當時蘇東坡已去世),他的另一位得意門生——符確便高中已丑科進士,成為海南省進士第一人。

此後的海南學子,更是在宋朝應試中多有斬獲。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2人先後考中進士。

想來,為人師表的蘇大學士「聞訊」,也足以含笑九泉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體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坡》,是蘇東坡於元豐五年(1082年)被貶黃州時所作。

當時震驚朝野的「烏台詩案」餘聲未了,但一向豁達的蘇東坡卻早已拋掉了煩惱,取而代之的,是劫後餘生的大徹大悟。

他重新煥發了不屈的鬥志,信心百倍的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也許,經歷了生死,看破了世俗,蘇東坡倍加珍惜時下的日子,儘管貶放的路途遙遠、艱辛,但他始終自得其樂,為百姓保有初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起三落:被貶謫的蘇東坡為何能東山再起?

大文豪蘇東坡的仕途相當不順,特別是在烏台文字獄冤案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讓他十分鬱悶。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