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被貶謫的蘇東坡為何能東山再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文豪蘇東坡的仕途相當不順,特別是在烏台文字獄冤案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讓他十分鬱悶。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

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宋神宗駕崩。

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網絡配圖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時年九歲。

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

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重新起來的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並不完全贊同這些做法,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重新掌權的舊黨的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成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

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

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

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

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

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掌權,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被安置在惠陽(今廣東惠州)。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但是,蘇東坡卻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習。

在宋代的一百多年間,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四月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江蘇常州)。

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

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