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大意義。

陳雲同志非常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與他談學哲學的問題。

他不僅自己一生沒有停止過學哲學,而且特別關心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學哲學,並多次就如何學哲學進行指導。

陳雲同志說過,讀《毛澤東選集》,先從五篇富有哲學思想的文章看起。

因為這五篇文章主要是分析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問題和教訓,在理論分析上更加鞭辟入裡。

他認為,學習毛澤東哲學思想是理論基本功,是一個打理論基礎的問題。

他說的毛澤東同志的五篇文章,是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均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它們充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充分說明毛澤東同志是一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大家,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永遠值得學習和運用的。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的哲學思想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1936年毛澤東同志為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驗寫的,在毛澤東同志的著作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幫助人們讀懂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把「金鑰匙」。

為何把這篇講革命戰爭的軍事著作當成哲學著作?這要結合文章的內容來回答。

毛澤東同志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經驗,批判「左」傾教條主義者在軍事上的錯誤,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述主觀和客觀、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戰爭的攻守和進退等辯證關係,提出了關於戰爭和戰略戰術方面的許多精闢見解。

同時,他強調既要研究一般的戰爭規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規律,更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

顯然,這篇文章論述的雖是軍事科學,但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是一篇由軍事科學而深入到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撰寫這篇文章?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中央紅軍被迫放棄根據地開始長征。

紅軍為什麼會打敗仗?今後怎麼能夠不打或少打敗仗?未來何去何從?這是當時全黨全軍上下都在思考和關心的問題,是關係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迫切需要作出回答。

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革命戰爭問題的思考,應該說從領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鬥爭時就開始了,但當時不可能思考得那麼全面深入。

後來,黨內發生第三次「左」傾錯誤路線,毛澤東同志被排擠出黨和紅軍領導核心層,這反而讓他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系統考慮中國革命戰爭這個大問題。

長征出發後,毛澤東同志邊走邊思考紅軍失敗的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沒有中國革命戰爭經驗,以為學了些軍事上的理論名詞和抽象原理,有共產國際的支持,就能領導紅軍進行中國革命戰爭,結果用錯誤的軍事指導思想指揮作戰。

這是導致紅軍作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同志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全黨全軍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對黨的思想政治路線及軍事指導思想的認識問題。

1935年他寫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解決了黨在政治路線上的問題。

第二年他寫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目的是從理論上政治上解決對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認識問題。

經過長征,紅軍戰鬥減員和病傷損失慘重,部隊的力量很弱,中國革命面臨嚴重的危險。

正確解決對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認識問題,是關係黨和紅軍存亡的頭等大事。

要扭轉困難局面,在全黨全軍進一步統一思想,樹立革命必勝信心,必須從思想上理論上包括軍事理論上說服大家,使人們真正認識到博古、李德的軍事指導思想是錯誤的。

然而,當時黨和紅軍的領導骨幹絕大部分是知識分子,且大都留學過德國、法國、蘇聯,有人覺得自己很有理論造詣,能講出一大篇道理,要說服他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說服這些「理論家」,就必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高度講清和回答一些基本問題,特別是關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軍事鬥爭的核心問題是軍事戰略問題,只講軍事戰術問題說服不了人。

而戰略思維問題,其實是哲學思維問題。

從戰略上看問題,就是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看問題。

要講清楚軍事戰略問題,必須有足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系統分析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總結形成一套新的理論認識,是一項艱巨而重大的任務,只能由毛澤東同志來完成。

毛澤東同志寫這篇文章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可以說是殫精竭慮。

文章對此前10年的革命戰爭經驗進行了全面總結,系統論述了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諸多問題,最精彩的是哲學分析、哲學論證。

這篇文章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分析具體實際問題而得出科學認識和結論的經典之作,也是體現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經典之作。

《實踐論》《矛盾論》中的哲學思想

回答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問題?應該說,這只是解決了黨和紅軍面臨的一個最緊迫的現實問題,而黨的思想路線問題還沒有從理論上加以解決。

思想路線問題必然涉及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因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思想路線的根本基礎。

當時,中國革命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對這些新的問題應該怎樣認識、分析,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全黨全軍還缺乏一個共同的正確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

毛澤東同志說:「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這個東西沒有學通,我們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許多皮,還扯不清楚。

有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就省得許多事,也少犯許多錯誤。

」也就是說,應該如何立足中國的具體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觀察與處理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應該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哪些基本觀點與方法,這兩個根本問題在黨內還沒有解決。

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全黨同志就不可能確立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也不可能建立在正確的思想基礎之上。

基於這一考慮,毛澤東同志著手撰寫《實踐論》《矛盾論》兩篇哲學理論文章。

1937年,毛澤東同志寫出了《實踐論》《矛盾論》。

這兩篇文章的誕生,標誌著毛澤東哲學思想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基本形成。

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作了深刻總結和哲學概括,揭露了黨內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產生的思想根源,從根本上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這兩篇文章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全面系統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辯證法以及認識論方法論的基本原理,並對中國革命中應該怎樣運用其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作了一系列創新性論述。

這兩篇文章雖然也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歷史及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為論述素材,但論述問題的重點與《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不同。

《實踐論》《矛盾論》是通過對中國革命整體實踐的研究,重點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