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師聯盟之毒士賈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智商超高卻無節操的賈詡

賈詡(xǔ,147年-223年),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

東漢末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其最初是在董卓女婿牛輔帳下做輔軍,董卓死後他便在董卓舊將李傕、郭汜手下充當謀士,李、郭兵敗被殺後,賈詡先是投奔同鄉段煨,後又轉投張濟之子張繡,繼而又鼓動張繡投降曹操,轉而為曹操手下謀士,為曹操出了不少點子。

曹操死後,曹丕即位,封賈詡太尉職,賈詡與華歆等威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幫助曹丕登上"大魏"皇帝的位子,最後賈詡於曹丕在位期間因病去世。

賈詡是《三國演義》一書中最先露臉的職業謀士(在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中出場),雖然算不上書中的主要人物,卻是貫穿了大半部《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人物,說他重要是因為他的計謀,多次影響到三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其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不亞於諸葛亮。

只是賈詡個人政治操守上似乎有點那個什麼,光從他先後跟了那麼多"老闆"這一點上看,"政治上的投機份子"這頂帽子是摘不掉了。

從謀士的業務能力而言,賈詡的確是出類拔萃的,可以說是算無遺策,非常精準,但賈詡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缺乏原則性(或者乾脆說沒有原則性),他只負責出謀劃策,至於服務對象是誰並不重要,這一點歷來為人們所詬病。

我們先來看一看《三國》開篇後賈詡的第一計,當時董卓被王允設計除掉,李傕、郭汜等董卓的舊將害怕朝廷清算他們這些"董卓餘黨",就上書朝廷表示要跟董卓"劃清界線",請求赦免他們的罪行,可王允這些當權派卻錯誤碼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拒絕了他們的請求,李傕、郭汜見朝廷態度強硬也就準備認慫了,想躲到山裡去避風頭(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這時賈詡卻在一旁煸風點火,他說:"虧你們還是手握重兵的將軍,瞧你倆這熊樣!你們要是離開隊伍各自去逃命,一個小小的村幹部(亭長)就能把你們逮住,你們手上不是有兵嗎?那你倆還怕啥?咱可以帶兵殺進長安呀"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李傕、郭汜一聽,覺得賈詡這小子的話有點道理呵,於是乎就揮師十餘萬,直逼長安,王允他們仗著有天下第一猛將呂布,根本就沒把李、郭的部隊當回事(量此鼠輩,何足數也!),誰知呂布徒有勇力,而無謀略,競然被李、郭軍隊破了長安城。

呂布有赤兔馬,跑得比誰都快,王允等當權派只能坐等被抓、被殺,李、郭的軍隊控制了長安城,可憐的漢獻帝也落到了他二人手中。

這時馬騰、韓遂帶了十多萬人來"砸場子",馬騰的兒子馬超少年英雄,勇不可擋,連斬李、郭手下兩員大將,這時又是賈詡給出了個點子:"咱不理他們這茬,他們十多萬人遠道而來,每天得多少嚼用?咱打不過他,可以跟他們耗,看誰耗得過誰!"果不其然耗了兩個月後,馬、韓聯軍耗不起了,只好撤兵。

就賈詡為李、郭二人支招禍亂長安這件事來看,雖然從謀略上講確是高招,但卻有助紂為虐之嫌,不能不說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污點。

前文說到賈詡的政治操守不佳,除了他助李傕、郭汜作亂外,他在張繡手下作謀士時的表現也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張繡十分信賴賈詡,外結劉表,內用賈詡,準備大幹一場,曹操當時正一門心思對付袁術和呂布,一看半路跳出個張繡,就準備順手先把他滅了。

再說張繡這頭,聽說曹操十五萬大軍殺過來了,就向自己的智囊賈詡先生求退敵之計,結果賈詡的應對之策讓張繡差點暈倒,因為賈詡的話就兩字—投降!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在理:"曹兵勢大,不可與敵,不如舉眾投降"。

張繡對賈詡一向言聽計從,聽賈詡這麼說,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眾向曹操投降。

曹操兵不血刃,降服了張繡,未免有些得意忘形,好色的老毛病犯了,要命的是他偏偏與張繡的嬸娘(張濟的老婆)廝混在一起,這下張繡臉上可掛不住了,本來投降曹操就非他本意,現在看到曹操如此無禮,當然火大。

於是又找賈詡來商量,賈詡這時到是給張繡出了個狠招:在曹操面前藉口所帶軍隊新兵降卒較多,為防有人逃跑,請求把駐地移到曹操的中軍。

中軍是統帥部所在的位置,中樞重地,為防意外,一般為最精銳的嫡系部隊駐紮。

曹操一向老謀深算,按說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可他這回不知吃錯什麼藥了,居然答應了張繡的請求。

後面的事,大家在書中也都看到了,張繡突然舉事,由於是從曹營內部發起的兵變,曹操的部隊猝不及防,損失極其慘重:貼身侍衛典韋戰死,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被亂軍所殺,就連曹操自己也幾近喪命,可以算是曹操整個軍事生涯中罕有的慘敗,賈詡的鬼點子差點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書敘到這裡,按理說張繡與曹操這個梁子算是結大了,說有不共戴天之仇也不為過,可是弔詭的是後來兩人又走到一起去了,而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又是賈詡(有人說他是三國第一"攪屎棍"看來不無道理)。

至此後,賈詡就一心一意幫曹操出謀劃策,多有奇謀。

賈詡行事用計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其實如果細加分析就會發現,他一直是在遵循他自己的處世原則:一是自保,二是順勢。

他為李傕、郭汜出主意,是因為他自己也算是董卓的餘黨,如果王允等繼續當政,李、郭等人自顧不暇,賈詡縱能保全性命,也難有出頭之日。

所以為求自保他也得鼓動李、郭拚死一搏;而當曹操大軍來討張繡時,賈詡自然清楚雙方實力差距懸殊,冒險一戰、玉石俱焚從來不是他的人設,他一向把"順勢而為"奉為圭臬,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勸張繡投降曹操。

後來曹操自己麻痹大意,給了張繡可乘之機,賈詡敏銳地捕捉到了除掉曹操的良機,因此他立刻為張繡謀劃了一個周密的行動計劃,但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最後得以脫險純屬僥倖,並非賈詡謀劃不周之故。

錯過這個千載良機之後,賈詡清楚,這種機會不會再有了,所以在曹操伸出橄欖枝後他又選擇了歸降曹操。

賈詡能在亂世之中,遊走於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並以七十七歲的高壽終老於曹魏集團,一方面得益於他那顆智慧的頭腦,總能在關鍵時刻為自己選擇一條最適合的路;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他獨到的眼光和未來對形勢發展的正確預判。

如:他第二次勸張繡投靠曹操時,曹操正面臨著袁紹集團的巨大威脅,當時曹操和袁紹同時向張繡發出了邀請函,賈詡給張繡的建議就是選擇當時實力相對較弱的曹操一方,主要理由就是他看出曹操有王霸之志,跟著這樣的老闆大有可為。

而在曹操立嗣問題上,賈詡立場上很堅定,手法上很巧妙。

首先他經過一番評估,斷定曹操會在曹丕和曹植兩個人中選擇一個作為世子,而曹植雖以文采著稱且深得曹操喜愛,但為人浮誇,終欠踏實,難負重任。

因此他堅定押寶曹丕,並為曹丕精心設計了至純至孝的好兒子形象,果然讓曹操對曹丕的看法大為改觀。

當曹操當面詢問賈詡在自己立嗣問題上的立場時,賈詡先是故意不開口,等曹操問其原因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呢"。

曹操立刻明白了賈詡話中的意思(袁紹和劉表都是欲立幼子而造成兄弟相殘),賈詡避免了在這個敏感問題上明確選邊站,但又很巧妙地向曹操作了一種暗示(也可以說是提醒),使曹操堅定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決心。

賈詡儘管謀略過人,極具智慧,但其一生得到的正面評價不多,有人說他是的計謀都是些陰謀詭計,非正人君子所為,也有人因為他有助紂為虐的黑歷史而稱他為"毒士",那麼到底該如何評價賈詡的一生呢?小野認為如果摒棄正統論思維(尊劉貶曹),客觀上講,賈詡是三國時期第一流謀士,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職場上他都有高人一等的見識和對形勢準確的預判,其料事如神幾可與諸葛孔明相妣美。

但賈詡在個人格局上與諸葛亮相比卻有著較明顯的差距,他只注重自身的能力得到發揮,而不在乎為誰服務;他在關鍵時刻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退路,而不會為"僱主"效死力;他的"順勢而為"之說一定程度上也可解讀為"隨波逐流",反映了他的為人處世比較消極。

這些缺陷使本應自帶光環的賈詡在諸葛亮這顆耀眼的巨星面前黯然無光,但這不應妨礙我們對他非凡智慧的欣賞和讚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之曹魏無雙謀士:「毒士」賈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這群雄並起的時代,湧現了一位位當世英傑。他們或是志在天下的梟雄,或是衝鋒陷陣的猛將,亦或是機智無雙的謀士,正是他們的存在推動歷史的發展,使得東漢三國多姿多彩。而在這些人之中...

三國時期「第一毒士」

三國時期,得到善終的似乎不多!其中就有這麼一位人稱「毒士」的賈詡賈文和,他不僅能亂世中發揮自己的才華,晚年還得到了善終!連易中天也品評賈詡為三國第一聰明人,甚至超越了諸葛亮和郭嘉。賈詡(147年...

讀三國人物之賈詡——片言禍國起烽煙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盡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影響了歷史進程,功與過自有定論。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歷史上的關鍵人物的一句...

歷史第一謀士是他,絕對出乎意料之外!

這個人被成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最重要的是輔助君王建都立業後懂得明哲保身,最後得以善終,懂得審時度勢的大智慧,所以說才是最高明的謀士。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謀士之一,不是諸葛亮,是賈詡。

司馬懿,諸葛亮請讓一讓,他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賈詡,字文和,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三國第一謀士。在三國時期,真正在謀略上擊敗曹操,讓曹操佩服並能善終的人,就是賈詡了。賈詡與荀彧、司馬懿、諸葛亮等人不同,賈詡無意治國安邦、領兵作戰。他不斷地從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