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處理本集團內部和外部各種矛盾的行為看,他確是一名胸懷大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後,為了獨占長江沿岸的地理優勢,遂率兵至江夏攻伐黃祖,部將凌操被黃祖手下的甘寧射死,第一次伐黃不勝而還。

後來,孫權聽說甘寧因與黃祖發生矛盾,欲投江東,又恐江東記舊日之恨,正猶豫不決,孫權即讓呂蒙引甘寧入見,當面對他說: 「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

」(第三十回)孫權為了自己政治和軍事上的戰略目標,能完全放棄個人的宿怨,不記舊恨。

  甘寧為破黃祖立了大功,得到孫權的賞識,凌操的兒子凌統常想向甘寧報殺父之仇。

在一次宴會上,他拔劍直砍甘寧,二人刀槍相對,孫權急忙勸住,並耐心地對凌統講: 「今既為一家人,豈可復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面。

」(第三十九回)最後又做了兩項人事調整。

一是安排甘寧領兵去夏口鎮守,以避凌統;二是加封凌統為都尉,以慰其心。

後來,在孫權要合兵圍攻曹操的皖城時,甘寧與凌統又在陣前發生衝突,孫權聞訊,急忙騎馬前去勸解。

凌統一次出戰,因馬傷趴落地下,在曹將即將相刺的關鍵時刻,吳軍陣中發出一箭射傷曹將,救了凌統性命。

凌統回陣拜謝孫權,孫權告訴他: 「放箭救你者,甘寧也。

」(第六十八回)凌統聞知此訊,遂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

孫權為了自己的事業,不僅自己放棄宿怨,而且善於用這種思想影響和教育自己的部下,他並不注重部下對自己懷有一己私情,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能相互團結,共同為本集團的事業而奮鬥。

  在處理與曹操、劉備的三角關係上,孫權在總體上能把握大局,他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戰略意圖。

當時曹操集團的勢力最大,因而吞吳的可能和野心也最大,孫權只有和劉備聯合抗曹,才能保證吳國的存在和發展,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孫、劉集團也存在許多潛在的矛盾,爭奪荊州的問題把這種矛盾表面化、公開化,但這是次要方面,孫權在大局上能認清趨勢,較恰當地處理這兩對矛盾,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抗拒曹操,他是先兵後禮;爭奪荊州,他常常是先禮後兵。

赤壁之戰後,他在濡須抗曹得勝,在曹操退兵猶豫之際,他致書曹操,斥責其「妄動干戈,殘虐生靈」,信中威脅說: 「即日春水方生,公當速去,如其不然,復有赤壁之禍矣。

」信後又批道: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第六十一回)曹操看完書信大笑說: 「孫仲謀不欺我也。

」遂重賞來使,下令班師。

曹操約會孫權夾攻關羽以奪荊州,孫權採納了諸葛瑾的建議,派人去荊州說媒,欲聘關羽的女兒為兒媳,他們的考慮是: 「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

」(第七十二回)只是後來關羽侮辱吳使,謾罵孫權,才激化了荊州方面與東吳的矛盾,促使孫權下定了奪取荊州的決心。

從孫權方面看,他對待魏、蜀的態度是大不一樣的,這種不同態度的選擇完全服從於自己的戰略目標。

  第二,孫權對待曹操,多是採取強硬政策,而爭奪荊州,多是採取軟政策。

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軍復有合肥之戰、濡須之戰、皖城之戰、逍遙津之戰,大小戰役幾十次,對曹操方面的防禦和進攻主要採取軍事鬥爭的手段來解決,而為了促使劉備交出荊州,他曾數次派魯肅前去索取,又準備以「美人計」扣留劉備以換取,還試圖扣留關羽以逼取,甚至假意監禁諸葛瑾全家老小,讓諸葛瑾通過弟弟諸葛亮的私人關係以索取。

對於荊州,他一直想採取和平的外交手段去解決。

在劉備發動的吳蜀大戰結束後,他積極配合諸葛亮復修兩國關係,其後多次在軍事上配合諸葛亮伐魏。

諸葛亮死後,蜀主劉禪聞知孫權增兵吳蜀邊境,急派使者見孫權,以打探其用意。

孫權對蜀使者講: 「朕聞諸葛丞相歸天,每日流涕,令官僚盡皆掛孝。

朕恐魏人乘喪取蜀,故增巴丘萬人,以為救援,別無他意也。

」(第一百五回)並折箭發誓說: 「朕若負前盟,子孫絕滅!」  從孫權處理本集團內部和外部各種矛盾的行為看,他確是一名胸懷大局、目標明確、富有遠見的人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我想有個家(江東風雲四百年之九)

接上回還記得公元200年那場失敗的政變嗎?車騎將軍董承奉了漢獻帝的衣帶詔,聯絡了劉備和幾位大臣、將軍,密謀除掉曹操。事情泄露,董承等人被殺,劉備跑了。接下來七年里,曹操平定了北方,孫權占據了江東...

甘茂後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甘寧生平簡介

甘寧(?-公元220年),字興霸,外號錦帆賊,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少年時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搶奪船隻財物,身佩鈴鐺,人稱錦帆賊。之後停止搶劫,破黃祖、退關羽、襲曹營,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