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未解——張飛喪葬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張飛被害後和關羽一樣,也是身首異處,世傳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
果真如此嗎?
《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寫張飛遇害是因為急於為關羽報仇,鞭打部下所致。
當時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
負責此事的帳下二將范疆、張達報告張飛,說三日內難以籌措,須寬限些時日方可。
張飛大怒曰:「吾急欲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汝安敢違我將令!」遂叱令武士把兩人縛於樹上,各打五十鞭,打得二人滿口出血。
范疆、張達回營後,商定夜殺張飛。
據《三國志》、《華陽國志》和《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張飛奉命隨劉備東征,臨發即被帳下范疆、張達二人所殺,然後「持其首(級),順流而奔孫權」。
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寫張飛之死一事,與正史基本吻合。
按《三國志·蜀書·張飛傳》等史書記載,范、張二人殺害張飛後,「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張飛首級應在東吳荊州,而不在雲陽。
但一般人都認為在雲陽,其中有多種說法。
范、張二人將張飛首級砍下後投奔江東,路上得知東吳已派人向蜀講和,遂將首級拋入江中。
奇怪的是,首級並不下沉,而是順江東下。
至雲陽縣時,被一老漁翁撈起,見是人頭,復拋入江中,但人頭卻在江心打旋,不再往下流去。
當晚,老翁便得一夢,張飛向老人作揖道:「老人家,眼看快到東吳境地,我與東吳勢不兩立,死也不願見東吳人,求你把我埋在這裡吧!」老人家醒來,得知是張飛託夢,遂趕到江邊,撈起張飛人頭,安埋于飛鳳山麓,並邀集當地百姓修葺了最早的張飛廟。
《雲陽縣誌》在說解這段歷史時,也採用這一傳說。
據說僅雲陽縣長江南岸飛鳳山麓的張桓侯廟即老漁翁埋葬張飛首級之處,始建於一千七百年前,但此說並無史實依據。
也有說是孫權害怕劉備伐吳,為向劉備求和,遂將張飛首級送還蜀國。
時值劉備大軍已經東下,遂將張飛首級葬於途中的雲陽。
這種說法也只是傳說,因此,張飛是否「頭在雲陽」,至今仍是懸案。
民間盛傳的張飛「身在閬中」又有何根據呢?《三國演義》說范疆、張達二人殺飛之事泄後攜妻首級逃走,欲追之已來不及,張飛副將吳班遂令張苞將張飛身體「具棺槨盛貯」。
對此,地方史和民間傳說是一致的,現今閬中張飛墓也可以佐證。
北宋曾鞏《桓侯廟》這樣說道:「張候之冢,至今已數百年而廟祀不廢。
」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撫今追昔,赫赫忠武之將屍體竟難全,甚是令人傷感。
可惜因正史無載。
所以仍不能斷定閬中張飛墓的確是真墓。
綜上所述,儘管張飛「頭在雲陽。
身在閬中」的傳說為百姓篤信,但從現有資料和考古證據中並未得到明確證實,因此張飛埋葬之所仍然算是未解之謎。
張飛之死五大謎團 為什麼翻遍史書和《三國演義》都找不到答案?
看《三國演義》越看越糊塗,萬人敵張飛怎麼就被范疆張達這兩個小蟊賊給殺害了呢?這兩個小人比孟達糜芳傅士仁還不是人,那三個小子是見死不救,間接坑死了關羽,而范疆張達則是親自動手殺害了蜀漢柱石兼自己...
張飛死因真相揭秘:為何張飛沒死在戰場
張飛簡介張飛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張飛為河北涿州人。早年間,劉備在涿郡組織了一支反抗黃巾軍的隊伍,張飛也加入其中。隨後,張飛結識了關羽和劉備,三人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張飛得知劉備一心想要匡扶漢室...
不拘小節的張飛是喝醉酒被下屬乘機殺死的?
世人通過得知張飛的故事,一半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故事,一半是通過《三國演義》的講述。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一位勇猛粗莽的將士,他不拘小節的真性情,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國時期,有很多關於張飛的...
三國時期的忠義將士張飛的墓是在什麼地方
張飛被他的部下范疆和張達所殺。張飛為人正直爽朗,雖然屢立戰功,但是張飛對屬下要求很是嚴格,如果他們犯了錯,張飛會在軍中嚴懲不貸。當時,劉備和張飛得知好兄弟關羽被孫權殺死後,劉備立即表示要去東吳征...
張飛只是因為虐待部下,所以被部下害死了?其實沒那麼簡單
張飛字翼德,三國時期的名將,長半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猛將,在《三國演義》里最後的結局居然是在睡覺的時候被部下暗殺了,與劉備關羽結義的猛將居然死的如此窩囊?《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與真實的歷史還...
張飛被害後,張飛的人頭被帶到哪裡了,真的在東吳麼
張飛的被殺,在《三國志》中記載不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其帳下將張達、范強(疆)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之後就沒有其他記載。傳說張飛的頭被帶到東吳,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