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中常遇春一箭,大明王朝歷史可能被此人改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末是亂世群雄並起的年代,而張定邊是不折不扣的猛將,文可比劉伯溫,武可比徐達常遇春。

而且還安度了晚年,比起其他人下場要好很多。

張定邊(1318至1417),沔陽人,元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之一。

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

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洒英俊。

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

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官居大漢太尉,能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不僅善戰,而且多謀。

當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張定邊曾力阻其行,陳友諒專橫獨斷,不納其言,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張定邊最出名的一場戰役,便是鄱陽湖之戰。

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朱元璋在此戰差一點便被張定邊殺死。

鄱陽湖戰役出現僵持狀態後,張定邊決定實施個人計劃,這一行動事先並不為陳友諒所知,若是陳友諒知道的話,絕對不會同意實施。

張定邊率領他的旗艦和兩艘副艦從陳友諒水軍陣型中駛出,陳朱兩軍都以為他是出來巡航的,並未在意,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張定邊率領他的三條戰船一刻不停,直接沖向朱元璋旗艦!

他竟想百萬軍中取元璋首級!

張定邊勇不可擋,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此時作戰雙方都被他驚呆了,陳友諒軍也不知為何出現這一情況,而朱元璋軍更是沒有提防,前鋒紛紛敗退,張定邊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衝到中軍,朱元璋水軍才反應過來,他的目標是全軍主帥朱元璋!被驚呆的將領們紛紛緩過神來,立刻指揮自己的戰艦前去阻擋,張定邊衝到中軍,已經被三十餘條戰艦圍住,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這些將領看來,張定邊的表演已經結束了。

更讓他們詫異的事情還在後面。

張定邊簡直堪稱一身都是膽,身陷重圍,孤軍奮戰,卻越戰越勇,銳不可當!他雖然孤軍深入,實在勇猛無比,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劍站立在船頭,以示決不後退之心,士兵為其勇氣所感,無不盡力而戰,艦船竟然從重圍中殺出,一路擊敗朱元璋各路將領,先後斬殺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

衝出一條血路,朱元璋水軍竟被他沖成兩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來。

此時在後軍的朱元璋眼見張定邊戰船一路衝過來,也慌了手腳,連忙命令船隻躲避,誰知由於轉舵太急,船隻竟然擱淺!

朱元璋已經是束手無策,以無戰船前來相救,眼看就要被生擒。

此時,常遇春的戰船就在朱元璋不遠處,在眾人亂成一鍋粥時,他手持一弓,來到瞭望軍士身邊,沉穩的對他說:「不要慌亂,告訴我,哪個是張定邊?」

軍士用手指向前方戰船艦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軍士手還未放下,箭已離弦,一箭正中張定邊肩膀,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再繼續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退去竟也無人阻擋。

張定邊有膽有謀,憑此一戰,便能看出其確為一代猛將。

陳友諒死後,群龍無首,起義失敗。

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

為避前嫌,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

一面帶領僧眾開荒種地,一面泡製藥茶「靈源茶餅」,普濟萬民,分文不收,因還懂得岐黃之術,也時常懸壺濟世,人稱「活菩薩」。

洪武十二年,張定邊在紫雲室旁邊修了一所經館,叫「天公案」,深居簡出,於永樂十五年坐化,終年一百歲。

從這一點來看,他才是笑到最後的人,朱元璋死了二十年他才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一猛將張定邊

七月二十一日,鄱陽湖戰役正式開始。雙方在湖上布陣,此時朱元璋的士兵們才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的戰船太小,在陳友諒的巨艦前就像玩具。陳友諒的戰船中,最大的長十五丈,寬兩丈,高三丈——大家可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