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後唐第三位皇帝李從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唐閔帝李從厚(914年-934年),小字菩薩奴,五代時期後唐第三位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三子,生母為昭懿皇后夏氏。

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歷任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天雄節度使等職,加授中書令(宰相)榮銜,被封為宋王。

長興四年(933年)被召回洛陽,在李嗣源的靈柩前即皇帝位。

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稱帝,廢李從厚為鄂王。

李從厚逃至衛州,不久遇弒身亡。

他在位僅五個月,終年二十一歲。

後晉時期追諡曰閔皇帝(一作愍皇帝)。

  • 本名
  • 李從厚
  • 字號
  • 小字菩薩奴
  • 所處時代
  • 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
  • 沙陀人
  • 出生地
  • 晉陽
  • 出生時間
  • 914年12月17日
  • 去世時間
  • 934年5月24日
  • 主要成就
  • 後唐第三位皇帝
  • 在位時間
  • 933年12月-934年5月
  • 年號
  • 應順
  • 諡號
  • 閔皇帝(一作愍皇帝)

早年經歷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時便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

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寵愛。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稱帝,史稱後唐明宗。

李從厚被加授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天成二年(927年),李從厚被拜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加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同年十一月,又加授檢校太傅。

天成三年(928年),李從厚被外放為宣武軍節度使,出鎮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仍兼判六軍諸衛事。

天成四年(929年),李從厚改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移鎮太原。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厚改任成德軍節度使,移鎮鎮州(治今河北正定),不久被封為宋王。

長興二年(931年),李從厚加授檢校太尉、兼侍中,改任天雄軍節度使,移鎮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

長興三年(932年),李從厚又被加授為中書令。

繼承帝位

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擔任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他掌管京師政務,且握有兵權,又是事實上的長子,後又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始終未被確立為儲君,常心有不安。

李從厚是李從榮的同母弟,在朝野頗有人望,因而深受李從榮的猜忌。

但他對李從榮極其恭敬、順從,方使得兄弟之間沒有出現大的隔閡。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病重。

李從榮率牙兵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宮奪位。

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入稟明宗,指揮禁軍平亂。

李從榮兵敗被殺。

明宗病中聞變,病情加劇。

他決定由李從厚嗣位,便命孟漢瓊趕往魏州,召李從厚回京。

十一月二十六日,唐明宗駕崩。

而李從厚直到三日後方才趕回洛陽。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從厚在西宮為明宗發喪,並於柩前即皇帝位。

他遵照明宗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

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

他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度使,藉機掌控了禁軍兵權。

李從厚雖然不悅,卻無可奈何。

激反潞王

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的養子,自幼隨父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官至鳳翔節度使。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也是戰功卓著,深得軍心。

二人的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因而深受忌憚。

當時,李從珂的長子李重吉擔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兒李惠明(法號幼澄)在洛陽出家。

朱弘昭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去其禁軍軍職,又將李惠明召入禁中,實際上是作為人質。

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懼不安。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聽從朱弘昭、馮贇的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節度使進行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

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

李從厚本想藉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制下達制詔,引起各節度使的極大不滿。

李從珂在部將的鼓動下,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

李從厚忙徵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諸道軍馬匯集鳳翔城下,大舉攻城。

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

李從珂只得登上城頭,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

他慟哭不止,哀感諸軍。

當時,張虔釗負責主攻城西南,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刀刃驅逼士卒攻城。

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

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大敗遁走。

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治今陝西西安)。

避亂出逃

李從厚得知諸道軍馬兵敗鳳翔的消息,不禁驚慌失措,在朝堂上對朱弘昭、馮贇等人道:"先帝辭世之時,朕本無意爭奪帝位,都是被諸公所擁立。

朕幼年繼位,將朝政委託於諸公,對諸公所定的國家大計無有不准。

這次興兵討伐鳳翔,諸公無不自誇,稱平叛不足為慮。

如今事已至此,諸公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禍局?如果沒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如仍不免罪責,縱然是死也心甘情願。

"朱弘昭、馮贇惶懼不安,無言相對。

李從厚遣使宣召石敬瑭(時任成德節度使)入朝,想讓他率軍抵禦鳳翔軍東進。

侍衛都指揮使康義誠打算投降李從珂,請求率京中禁軍出征,而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則主張以禁軍堅守洛陽。

二人爭執不休,皆稱對方是想趁機造反。

李從厚難辨是非,竟將朱洪實斬首。

他傾盡府庫,大肆犒賞禁軍,並許諾平亂後還有重賞。

禁軍軍士卻並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驕縱,行軍途中肆無忌憚,揚言要到鳳翔再領一份賞賜。

不久,李從厚又命處死李重吉、李惠明。

李從珂攻破陝州(治今河南陝縣)後,傳書慰撫京中百官,稱自己此番入京只誅朱弘昭、馮贇兩族,讓他們不要憂慮。

而這時,禁軍剛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爭相奔向陝州。

康義誠到達陝州境內的乾壕時,麾下僅剩幾十人,遂向李從珂請降。

李從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宮,商討對策。

朱弘昭卻以為皇帝是要追究罪責,投井自殺。

京城巡檢安從進早有投降李從珂之意,趁機攻殺馮贇,誅滅其族,而後派人將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往李從珂軍中。

李從厚見洛陽已經無法據守,決定放棄洛陽,逃奔魏州,再圖謀復起。

他命孟漢瓊先行到魏州安排諸項事宜,並讓親信慕容遷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玄武門。

但孟漢瓊一出城門,便單騎奔向陝州,也投降了李從珂。

當夜,李從厚從玄武門逃離洛陽,帶著五十名侍衛逃奔魏州。

慕容遷原本表示會率部隨行,但當李從厚出城後卻關閉城門,派人與李從珂聯絡。

宰相馮道次日上朝,方知李從厚已經出逃。

不久,曹太后命內宮諸司前往乾壕,迎李從珂入京。

被廢遇害

李從厚逃奔魏州途中,在衛州(治今河南衛輝)城東數里處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

他將近日發生的變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詢問興復之策。

石敬瑭託言要與衛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

王弘贄認為李從厚已經沒有復起的希望。

石敬瑭便指使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驛,將李從厚的隨從侍衛全部殺死,而後率軍趕赴洛陽。

李從厚被獨自撇在驛館,後又被王弘贄軟禁在州衙中。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李從珂進入洛陽,馮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勸進。

李從珂先以曹太后的名義下詔,將李從厚廢為鄂王,兩日後在明宗柩前即位稱帝。

他命殿直王巒(王弘贄之子)前往衛州,弒殺李從厚。

李從厚死時,年僅二十一歲。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滅後唐稱帝,建立後晉。

他追諡李從厚為閔皇帝(《新五代史》作愍皇帝),並將李從厚與李從榮、李重吉一同葬於徽陵(明宗陵墓)之中。

天福四年(939年),石敬瑭又在洛陽為唐朝設立五廟,供奉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以及李從厚。

為政舉措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為削弱藩鎮實力,對藩鎮節度使進行移鎮。

他將河中節度使李從璋調往鳳翔,擔任鳳翔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調往太原,擔任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往鎮州,擔任成德節度使;成德節度使范延光調往魏州,擔任天雄節度使。

三月,李從厚對禁軍進行調整,將左右羽林軍的四十指揮(指揮為編制單位)改編為嚴衛左右軍,又將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改編為捧聖左右軍。

軼事典故

潞王之亂時,李從厚重賞禁軍軍士,許諾平亂後每人再加賞錢二百貫。

他還表示,如果府庫不足,便用宮中錦帛珍玩變價補充。

禁軍軍士卻紛紛投降李從珂,希望能獲得更重的賞賜。

但李從珂稱帝後,卻因府庫空竭減少了對禁軍的獎賞。

鳳翔兩軍陣前歸附的禁軍軍士每人僅得賞錢二十貫,京中禁軍更是只有十貫。

禁軍軍士皆失望無比,後悔地道:"除去菩薩(李從厚小字菩薩奴,而且寬仁軟弱如菩薩),扶立生鐵(李從珂嚴苛剛強如生鐵)。

"

歷史評價

薛居正:閔帝爰自沖年,素有令問,及征從代邸,入踐堯階,屬軒皇之弓劍初遺,吳王之几杖未賜,遽生猜間,遂至奔亡。

蓋輔臣無安國之謀,非少主有不君之咎。

以至越在草莽,失守宗祧,斯蓋天命之難忱,土德之將謝故也。

歐陽修:愍帝之亡也,穴於徽陵,其土一壠,路人見者,皆為之悲。

使明宗為有知,其有愧於重誨矣,哀哉!

司馬光:閔帝性仁厚,於兄弟敦睦,雖遭秦王忌疾,閔帝坦懷待之,卒免於患。

及嗣位,於潞王亦無嫌,而朱弘昭、孟漢瓊之徒橫生猜間,閔帝不能違,以致禍敗焉。

胡安國:夫潞王非明宗之子也,愍帝真其國矣。

所以不終者,身乏股肱,朝無禎干,非其罪也。

蔡東藩:① 明宗既殂,從厚依次當立,名正言順,本無可乘之隙。

且即位僅及數月,無甚失德,亦何至速即危亡,所誤者任用非人耳!然觀當時賣國諸臣,皆屬先朝遺老,是其咎尤不在從厚,而在明宗。

② 明宗末年,亂機已伏,不發難於明宗之世,而延及於從厚之身,天或者尚因明宗之逆取順守,尚有令名,特不忍其親罹慘禍,乃使其子從厚當之耳。

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李從厚的詔書五篇:《准優經學出身選任詔》、《令三京諸道祭山川祠廟詔》、《立藩鎮神道碑詔》、《禁滯獄詔》、《定奪情限制敕》。

親屬成員

父母

李嗣源,廟號明宗,諡號聖明神武廣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夏氏,長興元年(930年)追封為皇后,諡號昭懿。

兄弟

  • 親兄弟

李從璟(李從審),官至禁軍金槍指揮使,李嗣源即位前被元行欽殺害。

李從榮,官至尚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封秦王。

長興三年(932年)欲以武力奪位,兵敗被殺。

李從益,封許王。

後晉時封郇國公,奉後唐之祀。

  • 義兄弟

李從珂,李嗣源養子,本姓王氏,封潞王。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稱帝,史稱後唐末帝。

妻子

孔氏,橫海節度使孔循之女,封魯國夫人,李從珂稱帝後遇害。

後晉時期追諡為閔哀皇后。

兒子

李從厚與孔皇后生有四子,但史料未載其名,在李從珂稱帝後全部遇害。

而據《舊五代史·唐明宗紀》記載,李從厚有一子李重哲,曾在長興四年(933年)被授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

死因爭議

關於李從厚的遇弒經過,史料記載不一,主要有兩種說法:

  • 鴆殺說。

    《舊五代史》稱李從厚"遇鴆而崩"。

    《新五代史·王弘贄傳》有詳細經過,稱李從厚在衛州期間,王弘贄每日都要讓市中酒家獻酒一觴。

    當王巒攜鴆酒前來時,王弘贄便讓酒家前去獻酒。

    李從厚以為是酒家日常獻酒,並未懷疑,飲下鴆酒而死。

  • 縊殺說。

    《資治通鑑》稱,李從珂命王巒攜鴆酒衛州。

    李從厚知道酒中有毒,不肯飲下,結果被王巒縊殺(用繩子勒死)。

    《契丹國志》亦采此說。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四十五·唐書閔帝紀》

《新五代史·卷七·唐本紀第七》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後唐紀七》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後唐紀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看史上機智的李從珂是如何哭得帝位

李從珂(公元885—936年),本姓王,小字二十三,母魏氏,鎮州平山(今河北石家莊市平山縣王子村)人。後唐明宗李嗣源養子,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代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

後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代北沙陀人,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稱帝後更名李亶。李嗣源是晉王李克用養子,以驍勇知名,後輔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

後唐未帝李從珂:靠打白條奪取政權的皇帝

古人成為皇帝有著各種各樣的途徑,譬如康熙皇帝是靠得過天花當上了皇帝,宋孝宗能從宋高宗手裡接過皇冠依賴的是十個美貌的處女。在換皇帝比女人換妝還快的五代十國,有一位更奇怪的皇帝,大難臨頭的他突發奇想...

《畫江湖之不良人》人物關係之」通文館」

看過《畫江湖之不良人》的小夥伴們一定為劇中的人物關係所迷惑,其實其中不少人物都是歷史中有案可查的,裡面的劇情也與史實有些符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捋捋歷史中的「通文館」。晉國「通文官」李氏割據勢力...

五代十國之後唐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繼後梁之後的正統王朝,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

五代時期的節度使,為什麼最怕搬家?

從三個歷史故事說起。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去世,李從厚即位成為後唐皇帝,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

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3月30日–942年7月28日)是五代時期後晉的開國皇帝(936年11月28日–942年7月28日在位)。廟號高祖,諡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他曾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