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橫行時代,我們更需要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家的電視因為長達一年多時間沒有打開過,潮濕壞了。

我對看電視沒有興趣,因為這幾年那些當紅的由小說改編來的電視劇電影,它們的小說我基本都看了,有的甚至看了十幾二十遍。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沉浸在網絡小說里虛度我的光陰。

但是,我依然常常感到空虛,夜深人靜之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每天都在發誓第二天一定不能這樣中開始凌晨,又在自我厭棄中結束這一天。

坐公交車時坐地鐵時,一眼看過去,黑壓壓一片低垂下去的頭顱,大家都在奮力刷著手機,完全對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沒有興趣。

網絡橫行時代,我們的精神荒蕪得可怕,焦慮感也格外嚴重。

之前,我從別人開的書單里照單買了一大堆書,卻一直擱之案台。

當我決定要認真看書時,總感覺靜不下心來,便挑了這一堆書中最薄的一本《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這標題,倒是符合我目前的心境。

這本書是日本學者齋藤孝所著,短短的140頁,卻覆蓋了好幾個方面,比如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方法、讀書的目的、書籍的魅力等等。

其中讓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讀書的意義和讀書的方法。

1.讀書的意義

書中,作者闡述了讀書的三大意義。

a.讀書可以獲得信息。

b.讀書可以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像力。

c.讀書可以鍛鍊自己、豐富精神。

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想要獲取信息很輕而易舉,在網絡里隨便搜索就能出來一大堆,我們便不愛讀書,認為信息過剩時代,讀書這種方式已經落後。

我的歷史學得不太好,對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總是有一種霧裡看花模模糊糊的感覺,偶爾想要查找信息,上網就可以,但是那些信息總是片段的,沒有關聯起來,查找得再多,依然還是有那種模糊的感覺。

直到偶然一次看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因為整本書的思路就像一棵樹,將中國的王朝發展順著這棵樹的主幹和枝椏鋪展開來。

實體書比之於網絡,正是有這種線型思路的優勢,上下關聯,我們既知道前因也知道後果,比之網絡的碎片化信息,閱讀實體書無疑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並且還加深了記憶。

通過閱讀這種方式,從頭到尾體會別人的整個人生,能讓自己也站在俯瞰的角度來審視問題。

不讀書的人,往往思想膚淺,精神也脆弱。

無論在職場裡或者在生活中,都特別注重別人的評價,仿佛是為了別人的看法而活,一旦別人把話說得重了,他們就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

跟這樣玻璃心的人相處,會讓人覺得格外累。

而讀書能讓一個人的精神變得強大,更加注重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困於別人的評價。

我們這一生,熱鬧時錦上添花的人很多,但是孤獨時唯有讀書才能雪中送炭。

讀書,能讓一個人更享受孤獨,並且在這份孤獨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2.讀書的方法

剛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有點納悶,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改為《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更合適,因為幾乎前半本書都是在圍繞讀書的意義展開的,直到看到了後面,我才看到了具體的閱讀的方法。

a.閱讀,一開始以門檻較低的書為宜。

b.讀優質而經典的書或者優秀人物傳記。

c.看電影前閱讀原著。

d.利用書評篩選好書。

e. 遇到艱澀難懂的書時先讀白話譯文版本,再讀原著。

f.以輸出為目的,帶著問題閱讀。

g.利用有聲讀物或者朗讀,甚至可以朗讀給孩子聽。

h.利用泡澡、坐車等零碎時間隨時隨地讀書。

記得第一次接觸外國名著時,我隨意在圖書館挑選了一本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在世界文學史上赫赫有名,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過於艱深,看了大半,到底是啃不下去。

最終用來墊了枕頭,看名著的熱情也低落了許多,一開始,我便選擇錯了,我其實應該從門檻比較低的書籍開始閱讀的。

我看了很多網絡小說的實體書,但依然感覺沒有什麼進步。

不是說網絡小說都不好,任何事物都是有好有壞,而是在網絡小說那些別人的生活里陪著喜怒哀樂,始終也不過是一時情緒的宣洩,與自己的生活無關。

而讀一本《文心》,便能知曉寫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這就是優質書和思想膚淺的書的差別。

只有經過時光淬鍊的好書,或者經過大多數人評價認可的書,才能給予人思想的力量。

中國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四顆璀璨明珠,但我相信很多人拿起原著來就會覺得腦仁疼,那些文言文的敘述方式,讓人看得一知半解,雲裡霧裡。

尤其是《紅樓夢》,每次讀到裡面的那些詩詞,就覺得真是美啊!太美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那些詞藻雖然華麗,但是看不懂是個啥意思,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高的文化造詣,一上來就能讀得懂經典。

我記得我買了好幾個版本的四大名著,連環畫版、幼兒版、中學生版、白話版,目的只有一個,想要讀懂四大名著,最後再來看原著,才感覺好歹看懂了大概意思。

所以遇到艱澀難懂的書時真的要先讀白話譯文版本,再讀原著,這樣不但能強化閱讀興趣,還能加深記憶。

任何事物的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幻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自然也就不能幻想生來就讀得懂那些劃時代的巨著,更不能幻想讀了兩本書就成為出口成章的鴻儒。

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問題閱讀,融入自身的經驗,才能將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所用。

作者言:我們平日遇到的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

但是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

關鍵是我們得知的地下存在清流,並且具備深潛力。

作者所說的深閱讀,我認為不是說深度閱讀,而是沉得下心來,潛入書中,讓自己的思想成形並向下深入到書中作者的思想空間裡,讓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在獨處時進行交流,讓書的力量到達靈魂。

書中,作者還引經據典,介紹了很多優秀作品。

這本書,不但教你如何閱讀,還將能幫你進步的書羅列了出來。

有人說過,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終將會離開,但敷過的面膜和讀過的書永遠都屬於你。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橫行時代,我們更需要「潛」得下去,「浮」得起來,閱讀好書,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魚 翹,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讀寫大本營。

魚 翹---理工學渣/會計師/懶人一枚。

愛好美食,憧憬詩與遠方。

願不忘初心,一天進步一點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