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揮淚斬馬謖?1800年後,商業大佬馬雲說出真正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到三國前期這段歷史,是對這句俗語最好的證明,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裡,能夠統籌全局,敢於圖謀天下的梟雄,數量繁多;能夠運籌帷幄之中,絕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舉不勝舉;能夠征戰沙戰,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將,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同樣是亂世,三國後期,卻又是另一番模樣。
彼時,各國都出現了人才凋敝的現象,蜀漢則尤為嚴重——武將之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謀士更是少有聞名於後世者。
按理說,那個時候,任何一個人才,對蜀漢而言,都是無價之寶,可是諸葛亮卻仿佛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斬殺了一個大才。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上《出師表》,並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此戰之中,他將重鎮街亭,交給了從未有統兵經驗的馬謖。
正是因為馬謖沒有作戰經驗,無法完美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所以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不守城池,反而駐紮在了山上。
曹魏名將張郃前來攻打,抓住機會拿下了街亭,並殺的馬謖匆匆逃亡。
馬謖雖然沒有死在張郃手下,反而順利回到了諸葛亮面前。
但是他終究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噩運——一向器重他的諸葛亮,下令將其斬殺了。
劉備在臨終之前曾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大多數人受此言影響,認為馬謖是一個無能之輩。
其實不然,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到,「(馬謖)兄弟五人,並有才名」,並說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在失街亭之前,他還曾為諸葛亮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諸葛亮採納之後,「赦孟獲 以服南方,故終諸葛亮之世,南人不敢復反」。
由此可見,馬謖並非浪得虛名。
那麼面對這樣一個大才,一個被自己引為知己的人物,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給他戴罪立功的機會呢?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認為,北伐失敗,諸葛亮總要找一個人承擔責任,否則下不來台。
且不說這等說法有多荒誕,單說當他要斬馬謖的時候,苦勸的人非常多,其中包括他的接班人之一蔣琬,如果諸葛亮僅是為了顏面,完全可以借這個台階放過馬謖,畢竟馬謖的死,讓他悲痛不已,《三國志》記載道:「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那麼諸葛亮斬馬謖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千百年後,商業大佬馬雲一語道破了玄機,那就是「人才誠可貴,法度價更高。
」幾年之前,阿里幾位年薪百萬,甚至千萬的技術員工,因為用腳本刷了五十九元一盒的月餅,遭到開除,很多人不解,甚至嘲笑馬雲因小失大,馬雲就是用這句話回應的。
結合諸葛亮當時面對的情境,我們不得不說,他的處理方式,與馬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馬謖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吸取了失街亭的教訓之後,他很可能快速成長起來,成為蜀漢的又一棟樑。
然而他根本沒有成長的機會了,畢竟為了培養他,諸葛亮力排眾議,將這個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中,他卻敗的非常徹底。
這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官,做為罪魁禍首,馬謖自然必死無疑。
就算他能力再卓越,再受諸葛亮倚重,有再多的人為他求情,此事都沒有迴旋的餘地,只有處死他,才合乎法度,才能維持蜀漢朝政的穩定。
除此之外,他是諸葛亮親信一事,也是促進他終被斬殺的原因之一,畢竟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嚴於律己。
他在《出師表》中曾道:「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剛剛勸諫完劉禪,要對任何人一視同仁,轉眼就放過自己的親信,他從此之後,還如何服眾呢?他不能服眾,劉禪又暗弱,蜀漢豈不是要亂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雖然器重馬謖,卻不肯給他將功贖罪的機會,不是因為私心,不是因為可笑的顏面,更不是因為迂腐,不肯變通,而是為了維護蜀漢的法度,顧全蜀漢的大局。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哪些人的死,讓諸葛亮悲傷不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臨死前託孤諸葛亮,諸葛亮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劉備之死外,諸葛亮對哪三個人的死,最傷心?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大減,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終於在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認為伐魏的時候到了,於是兵分三路,揮師北上。眾所周知,此戰中曹魏名將曹真派張郃迅速攻下了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