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美化了司馬懿什麼?真實的司馬懿是怎樣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軍師聯盟2已經完結了,整劇對司馬懿的描寫讓我感覺司馬懿就是後發制人。

先謀後動。

拍的司馬懿太完美了,司馬懿是奸臣嗎,從很多細微細節讓人感覺是被逼的。

感覺對司馬懿很美化想到這百度了一下,找到一篇1月12號寫的對《軍師聯盟》說的一些話。

人失去了自己」,這是《大軍師司馬懿》反覆渲染的東西。

上半部,荀彧對曹操說:「今日的明公,還是當初的明公嗎?」下半部,司馬孚問司馬懿,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初心。

而始終如一的諸葛亮,則是全劇的道德典範。

作者用意,可見一斑。

當垂垂老矣的司馬懿依依東望,他望不見人心,只有一地的刀光血影。

高平陵之變後,他徹底黑化,再不是當初的渡河才俊。

那時候,年輕的他還和曹丕談論青春理想,和乃父說起自己的一片忠心。

但如今,他成為執刀者,儼然一位徹徹底底的馬基雅維利信徒。

在《虎嘯龍吟》里,司馬懿有一個明顯轉變。

轉變前,他殫精竭慮,儼然魏國忠臣。

轉變後,他開始任你妄為,為了權力不擇手段。

讓他轉變的,是多年的壓抑和權力對他的誘惑。

當司馬懿說自己不管身前身後名,他已經轉變為一個赤裸裸的權謀家,建安風骨已成往事,歷史,走向更加血腥無道的關口。

這我是認同,但後面的寫的太悟黑了,把司馬懿的青年也寫的很腹黑。

假如青年就這麼有心計那麼應該不會等到歲數那麼大了才是做為了權力不擇手段。

更多的我認為是在輔三代對三代的失望,三代比較只是一個小孩,臣服小孩多少讓人不甘。

反轉性格是要努力說服內心和要扭轉社會人情和。

《大軍師司馬懿》上下部的諸多情節都來源於《晉書》,但後者對司馬家多有粉飾,這從司馬懿出仕這個細節可以看出。

在魏國史書《魏略》中,當司馬懿面對曹洪的徵召,他杵著拐杖,託病不出,但當曹操下令徵辟,他「投杖而應命」,這是典型的「出仕策略」。

但到了《晉書》,就成了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

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

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看到這裡明白了為什麼早早就有人說說他絕非尋常之子。

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如果用陰謀鬼計肯定不會這麼顯露。

當然這要歷史寫的正確。

這也是對胸懷謀略的表現,

《大軍師司馬懿》上下部的諸多情節都來源於《晉書》,但後者對司馬家多有粉飾,這從司馬懿出仕這個細節可以看出。

不為淡泊名利,為的是等待時機。

高堂隆曾提醒曹叡提防司馬懿,他是當時有名的諫臣,看法就很有參考價值。

他說:「(陛下)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釭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

」而司馬懿,恰恰有「鷹視狼顧之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司馬懿的父親是誰?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