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第一謀臣,「漢初三傑」之張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張良,人們會想到劉邦的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

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張良在劉邦心中的重要位置和具備的才能。

那麼,張良是如何與劉邦相識,之後成就劉邦帝業的呢?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家室顯赫,祖父出任過韓國三世相國,父親出任過韓國二世相國,這就是五世相韓。

直到父親死後二十年後韓國滅亡,這期間,張良沒有出任相國,因為年齡小,等到他可以出來做官時,韓國滅亡了,張良非常傷心,準備報仇,他想效仿燕國太子丹派刺客刺殺秦始皇,當時,張良的家境很富裕,他遣散了所有的家僕,變賣家財,重金尋找到一個大力士,史書記載,這位大力士能拋擲120斤的鐵錘百發百中,於是細心謀劃著刺殺行動。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時,張良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城東郊),因為之前秦始皇遇刺過兩次(荊軻和高漸離分別行刺),所以這次他弄了幾輛相同的車,張良和刺客用鐵錘砸爛了其中一輛,沒砸到秦始皇坐的那輛。

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刺客十天,但沒抓到,張良逃到江蘇隱居起來,這是張良第一次嶄露頭角。

張良在江蘇隱居時,遇到一樁奇事,有一天他過橋遇到一位老者,這位老人家見到張良,就把鞋子脫下來扔到橋下,並讓張良撿回來,張良很生氣,想不理會這個老頭,但看他實在太老了,就把鞋撿回來,之後老者讓他把鞋給穿上,張良強壓怒火把鞋給老者穿上,老者看後笑了笑轉身就走了,張良目瞪口呆,老者走了一里路,又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天後,天亮在這等我」。

張良覺得奇怪,準備看看什麼狀況,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到達後發現老者已經到了,老者怒斥張良:「與老人期,何後也?五天後,再來」說完走了。

五天後,天還未亮,張良就到了,發現老者還在,又被他罵了,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可不敢睡了,半夜去了,剛到不久,老者就來了,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這本書你要用心看,會讓你成為帝王之師,十年後你會發達,十三年後我們在冀北還會再見,古城下有一塊黃石,那塊黃石就是我」。

說完老者走了,等天一亮,張良打開一看是《太公兵法》,這是托姜子牙的名義,張良的一生都與此書有關,從此,張良隱居下來,專心揣摩十年,十年後果然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反秦戰爭拉開序幕,張良也招來一百多人準備響應,他去投奔很多人,把自己所學講給他們聽,別人都沒什麼反應,直到遇到劉邦,劉邦雖然沒讀多少書,但悟性高,一說就明白了,兩人一拍即合,從此,張良就跟了劉邦。

但張良並不是一直跟著劉邦,這中間有過分離。

一是項梁立楚懷王熊心為王時,號召各地諸侯起兵反秦,張良就去找項梁,讓項梁立韓國的後人為王,使秦朝多個對立面,減輕項梁壓力,項梁立即同意,於是張良找到韓王成,跟著打天下,但很不順利,一直到遇到劉邦,劉邦幫著打了十幾座城池,讓韓王成在這兒稱王,提出借張良用一段時間,韓王同意。

於是張良又跟著劉邦去打天下;二是項羽滅秦成功後,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張良要回到韓王成身邊,張良所做的事情出發點都是為了復國,為韓國報仇,如今韓王成被封,自己也心滿意足。

但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做過許多事,如鴻門宴脫險等。

項羽非常不滿,於是扣留韓王成,把他降為侯,之後又把他殺了,這讓張良大失所望,心灰意冷,本想可以復國,豈料韓王被殺,張良從此徹底絕望,死心塌地的幫著劉邦打項羽。

張良遇見劉邦是偶然,也是必然。

當時秦末群雄並起,共同起兵滅了秦國。

之後的戰爭中,只有項羽和劉邦兩股勢力有望奪得天下,項羽剛愎自用,有范增都不能用。

劉邦知人善任,張良與劉邦一見如故,而且張良也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他的才能才得以發揮,從此,張良為劉邦屢獻良計,為劉邦西漢的建立立下大功,被人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