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對於唐朝來說既是不可治癒的癌症也是續命的良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我們要來說說唐時的藩鎮割據,漢晉隋唐宋明這些漢民族創造出來璀璨時代在唐時達到了一個巔峰,大家對於盛唐都是充滿了崇敬之情,特別是對唐玄宗之前的唐朝歷史幾乎是爛熟於心,從太宗的貞觀之治到武周代唐再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無論是小時候的教科書還是現在的演視劇,這段唐史經常被提及,可是大家有沒有有發現,從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歷史幾乎就是一片空白,好像誰也不願意提及,可是從安史之亂結束到朱溫篡唐這中間可是有150多年。

這150多年裡我們幾乎不明白唐朝到底發生了什麼,能知道的僅僅是一些文學大師比方說柳宗元,韓愈,李商隱等。

但是對於其他方面,我們就一概不知了,只能模糊的了解到中晚唐的歷史就是藩鎮割據的歷史,唐朝中央一直處於統而不治的境況之中。

藩鎮割據在百度百科的解釋中就是安史之亂後,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集財政軍事大權與一身,節度使控制的藩鎮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小王國。

唐朝最後也滅亡在藩鎮之手。

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中晚唐的這種分裂情況實在是太奇怪了!從秦開始,中國超過100年的大分裂時期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南北對峙形成的大分裂。

因為這是由中國南北地緣格局決定的,南北分裂容易形成兩個中心,北方吃不掉南方,南方也無力北伐,所以就容易形成長達上百年的大分裂,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北朝和金(蒙)宋南北對峙。

而唐亡宋興之間的五代十國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五代就是中原地區的梁唐晉漢周終結與宋,十國指的是同時期中原地區之外的割據政權:北漢、前蜀、後蜀、楚、南漢、閩、吳越、吳、南唐、南平等十餘國。

這種分裂和南北朝分裂不一樣,南北朝分裂是中國有兩個中心,而五代十國的分裂,中國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中原地區的五代梁唐晉漢周,中原地區不管哪個朝代,天然的都會想去統一了周邊的十國,所以五代十國的分裂歷史只有五十年,因為單中心的分裂是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的。

再回頭看看中晚唐的藩鎮割據,當時的唐朝也是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中央朝廷,中晚唐的分裂情況肯定比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況要好的多吧,那為什麼擁有中原地區的中央朝廷不能像後來的五代一樣去努力蕩平周邊的藩鎮呢,而是和平共處了150年。

是沒有能力還是另有它因?

原來中晚唐的藩鎮一共封了89個,真正有過造反不良記錄的只有11個,而這11個藩鎮中,從頭到尾都不服從中央的只有3個,這個占比是非常低的。

不服從李唐王朝的這三鎮就是河朔三鎮,河朔三鎮就是安史之亂的餘孽,因為安史之亂雙方都打的筋疲力盡,李唐王朝就封了安史部的餘黨,成立了河朔三鎮。

河朔三鎮分別是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

看地圖我們知道這三鎮轄地不大,三鎮總人口150萬,總兵力10萬。

而中央李唐王朝總人口1750萬,總兵力100萬。

從對比就能看出,藩鎮對於李唐王朝並不構成實際的威脅。

當時天下的藩鎮總共分為四種:1第一種藩鎮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河朔三鎮,這三鎮是中央真正不能掌控的藩鎮。

2中原藩鎮,主要作用是防範河北三鎮,是中央朝廷重要的安全屏障。

3邊疆藩鎮,主要在西北和西南,主要作用是防止蠻夷進犯。

4東南藩鎮,東南藩鎮主要位於現在的浙江湖南福建江西等地,是李唐王朝最忠心的藩鎮,是朝廷重要的財源地,當時中央有句話叫做「天下藩鎮,東南最寧,東南盡鏟其財以資朝廷」。

而且哪怕最不聽話的河朔三鎮也並不是和中央死扛到底,有資料記載,直到唐朝滅亡的前三年,河朔三鎮還在給李唐王朝進供,特別是每當戰事來臨,河朔三鎮還要派兵支援朝廷呢,比如當時李唐經常受吐蕃的騷擾,

每年秋天,吐蕃就會派兵來搶麥子,這個時候李唐王朝就要到河朔三鎮去要兵,這叫防秋兵。

比如說最南邊的魏博鎮要出4000人,中間的成德鎮要出3000人,北邊的盧龍鎮兵出5000人。

那這麼一說,大家肯定要吐槽,這哪裡是藩鎮割據啊!這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好著呢。

那中央和藩鎮有沒有齷齪對抗的事件發生呢?也有,也挺多。

比如唐德宗時期,發生過一起比較嚴重的事件,藩鎮士兵叛亂史成涇原兵變,唐德宗還逃出了長安城。

這件事件看上去是中央與藩鎮的矛盾,其實仔細推究全然和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

唐德宗是徵召涇原節度使的兵去平定一場小規模叛亂,這些士兵就領著皇命過來了,士兵士氣還挺旺,因為他們覺得到了長安城,皇帝肯定有賞,結果呢,發現皇帝沒給多少賞錢,京城百姓還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吃的是粗茶淡飯,發現待遇還不如在藩鎮強呢,於是就譁變,這種譁變竟然連他們的節度使長官也禁止不了,他們的長官叫姚令言,譁變剛開始,姚令言明令禁止,說我們為皇帝排憂解難,怎麼能老是談錢呢,我們譁變就是造反,是要殺頭的。

結果士兵說,你不帶頭造反,我們就殺了你,我們換一個長官接著干!結果姚令言就只能在士兵的脅迫下譁變了,然後士兵在長安城大肆劫掠 ,這就是著名的涇原兵變。

這種藩鎮士兵自下而上脅迫長官的事件竟然還不是個例,仔細研究整個中晚唐歷史,發現多如牛毛。

比如說河朔三鎮當中的魏博鎮,魏博鎮的軍隊非常強大,那你以為微博鎮的節度使就能作威作福了嗎?根本不可能,因為魏博鎮的士兵結成了一個利益團體,節度使要是不能帶給他們利益,直接就把節度使幹掉,比方說魏博鎮的節度使叫田悅,剛開始也造反,後來他可能也覺得老是跟朝廷對著幹,也沒什麼好處,就投降了朝廷,表示從此以後服從中央,那朝廷就說,你都服從我了,那你就不要留這麼多士兵了,撤除四萬軍隊。

結果士兵就不幹了,大家一商議說,田悅自己投靠了朝廷享清福,就把我們拋棄了,然後士兵就把節度使田悅給殺了。

朝廷後來就派了李愬來接管魏博鎮節度使之位,這個李愬不簡單,他是唐朝一等一的大將也是唐憲宗的得力助手,

唐憲宗正是在李愬的輔助下,消滅了所有不聽話的節度使。

李愬來到魏博鎮就知道情況的複雜,李愬前頭把4萬士兵撤出,後頭又把這些人召集起來說:「你們老家又沒有地,把你們裁了,你們生計怎麼著落呢 ,朝廷不講理, 我把我家財散盡, 給你們分了吧。

」連一等一的朝廷干將都不能震的住魏博的士兵,還需要依靠散盡家財來籠絡士兵,形成自己的班底,這還是藩鎮一把手的節度使嗎?這個李愬前半生戰功顯赫,後半生在魏博鎮這個地方只能用賞賜金銀的方法來穩定政局,真的是悲哀啊!李愬的後一任節度使田布就更慘了。

朝廷讓田布率領魏博鎮士兵去攻打河朔三鎮的另外一鎮成德鎮,

結果因為朝廷的軍餉沒有及時趕到,田布就動用魏博鎮的家底先替代下,結果士兵就說,給朝廷打戰,朝廷不出錢,還要用我們自己的家底,就不幹了,大軍行軍一半就全部都散了,把田布一個人給撂下了。

更搞笑的是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張弘靖是個文人,朝廷派他來接任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因為不了解這裡的情況,自己本人也比較官僚,上下級觀念比較強,覺得盧龍已經被平定了,自己又是朝廷派來的節度使,這些士兵就應該對他服服帖帖的,有次晚上回家的時候,他讓士兵舉著火把當路燈,這些士兵氣得要死啊 原來跟節度使將軍那都是稱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交情現在弄一個文官天天作威作福,而且這個張弘靖還經常羞辱他們,積攢了對這個張弘靖長久以來的那個憤怒迅速就爆發,盧龍鎮士兵就反叛了, 把這張弘靖給抓起來,把他身邊的人全給殺了,把他關一小屋 ,後來這些士兵一想這也不對,現在把他殺了也不行,到時候朝廷大軍殺到,自己又沒有人領軍,抵擋不了朝廷大軍, 所以派了一個老兵就進去跟他聊,說要不你還出來當我們節度使好不好 ,張弘靖說不干不干,最後這幫老兵沒辦法 ,但是也不敢殺朝廷的人,就把他禮送出境。

所以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藩鎮到底是誰掌權呢?如果節度使能給他們的士兵帶來利益,士兵就跟著節度使干,如果節度使不能帶給士兵好處,士兵立馬就撂挑子。

其實藩鎮,這些底層的兵油子才是真正掌權之人。

但是這樣其實也有個好處,就是藩鎮雖然不聽話,但是也不會明著反抗中央,因為這些兵油子才不會這麼傻,跟著哪個野心家節度使,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去明著造反。

所以其實中央和藩鎮有一個巧妙的平衡在,保證雙方不徹底的撕開臉。

後來唐末為什麼藩鎮又開始大亂了呢,這個主要是黃巢起義,

把原來的一些平衡全部給打破了,

唐末的藩鎮就演變成真正的軍閥了。

唐朝的藩鎮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原來這是盛唐時大唐疆域太廣所致。

大唐在唐玄宗時疆域達到1251萬平方公里,這個在之前的朝代里根本就不敢去想像。

如此大的疆域,當時的物質條件,根本就不能滿足中央直接控制偏遠邊疆的目的。

在藩鎮政策成立之前,經常發生大唐剛把這個地方給打下來,接下來由於不能實施有限管理,這塊新領土又得而復失。

除了這個問題以外大唐皇帝唐玄宗遇到了之前所有的中國皇帝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那就是由於領土太大,大唐無論是在國土內還是疆域外潛在的競爭對手實在是太多了。

比方說東北有契丹有奚族所挑起的叛亂,

北邊有回鶻似敵似友,

還有各種突厥勢力時刻想著復國。

西南方向還有強大的軍事強國吐蕃,

南面還有硬骨頭南詔國。

西面方向還和阿拉伯勢力有過競爭,當時盛唐還和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展開一場大戰,

不過由於大唐客場作戰,兵員物資嚴重不足,最後戰敗。

大唐朝廷面對如此眾多的對手如此廣闊的國土每天更是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這個時候中央朝廷還是管控一切的話,大唐根本就無暇他顧,大家可以想像下,西漢時,漢武帝面對匈奴一個對手,就已經夠頭痛了,唐玄宗如此情景,只能把權利下放,讓將領自行募兵,自行籌集地方稅收用於軍餉,遇到敵情自行處理,鎮壓打擊蠻夷不再需要和朝廷打報告。

高仙芝挑起的怛羅斯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為只有地方將領擁有足夠的自由和資源才能應付大唐如此繁雜的境況。

滿清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後,滿清朝廷允許地方士大夫組織團練本質上和藩鎮制度是一個意思。

所以藩鎮制度就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的話,他能讓大唐外戰天下無敵,開疆拓土。

用的不好的話,就像安祿山原先是鎮壓北方契丹奚族的,軍隊強大到能挑戰天子權威。

而且正是因為藩鎮制度將原先國家的府兵制(士兵都是有身份的良家子弟)改為募兵制(各種混混流氓罪犯外族蠻夷都有機會參軍)才會出現之前我們討論的藩鎮士兵自下而上脅迫節度使長官的情況發生。

所以說藩鎮制度到底是大唐的良藥還是大唐的毒藥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唐朝藩鎮割據過程及影響

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其發生是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節度使管轄的地區稱為...

唐帝國的癌:成德節度使史略

一安史之亂後,由叛軍降將搖身一變而成的河北地區各節度使,掛著唐王朝的旗號,實際過著高度自治的逍遙日子,形成以成德、盧龍、魏博這「河朔三鎮」為核心的藩鎮割據局面。陳寅恪先生即指出:其(河朔三鎮)政...

藩鎮害了大唐,卻保護了漢人

作者:冷兵器吧函人 提到大唐的衰亡,藩鎮割據總是被當成首要原因。藩鎮作為唐王朝特有的行政體制,給中唐以後的朝廷帶來了無窮的麻煩和災難。令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走向衰微的起點,正是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亂。...

河朔三鎮藩鎮割據

河朔三鎮,又稱河北三鎮,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於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