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利用碎片化時間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些日子,妹妹讓我推薦給她幾本書看。

我一時尷尬,只能想起來大學的時候讀過的一些書,於是列了書名給她,結果她問我大概都是講什麼的,我想了半天,居然連概況都說不清了。

明明讀過的書,只能記得一個大概,記不住內容,連寫了什麼都忘了。

更有甚者,打開一本書,翻了幾頁,才發現自己幾個月前已經看過 —— 但內容顯然已經忘光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很簡單。

在很多時候,閱讀,是吸收效率最低的一種學習方式。

因為人的眼球掃視和認知速度,遠遠超過理解和記憶速度。

也就是說:我們讀完一篇文章、一段章節,以為自己理解了,但實際上,只是「讀完」了而已。

我們的大腦根本沒有做好接受它們的準備。

據研究,單純進行文字閱讀的吸收率,大致只有20% - 25%。

也就是說,你讀完一本書,過了一個月,能記住裡面四分之一的內容,其實已經算是不錯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一直呼籲大家讀書呢?如何才能提高閱讀的吸收率呢?答案也很簡單:加工。

單靠閱讀,是很難記住知識的;你必須在閱讀的同時,讓大腦參與進來,進行深度加工,才能提高對知識的吸收率。

什麼是加工?簡單來說,就是對所讀到的信息,進行思考。

當我們接受到任何一個外來的新信息時,進行回憶和沉思,從腦海中「提取」出相應的節點,將它們跟新信息聯結到一起 —— 這就是「加工」的整個過程。

我們思考得越多,「提取」出來的節點越多,建立的新聯結越多,加工的深度也就越深,我們對於一個新知識,也就能記得越牢。

這就是學習最本質的過程。

當我們利用整段時間(1-2個小時)讀一本書時,我們會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下,摒除外界干擾,沉浸到書的信息裡面。

我們會反覆閱讀晦澀的內容,會將不同章節、不同頁碼的知識點聯繫起來。

讀到有趣的地方,會掩卷沉思;模糊的地方,會回過頭來重讀;甚至,會猜測下文,聯繫起自己的經歷。

諸如此類。

這些,都在不知不覺地,強化我們的「加工」過程。

但是,碎片化時間,往往比較短(15-30分鐘),也容易受到打擾,並不利於我們集中精力,進行沉浸閱讀。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閱讀效率,其實是較低的。

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匆匆一瞥,告訴自己「我獲得了這些信息」,但並沒有真的學會它們。

我們是在滿足自己的信息焦慮,而不是真的在學習。

這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對所有的信息,都是驚鴻一瞥。

心理上,我們認為已經「讀過了」,不再願意去看它們。

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真正獲取裡面的價值。

所以,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本書我讀過了,感覺沒什麼價值,不推薦看。

其實,是真的沒有價值嗎?很多時候,是你的閱讀方式不對,沒能激發出它真正的價值。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採取的方式是什麼呢?我不再在通勤路上讀書,而是相反,我儘量利用在辦公室、家裡的時間讀書,並將「閱讀」和「加工」分離,將「加工」,留到碎片化時間去做。

這就是很多人做時間管理所忽略的地方

許多人會認為,時間管理,就是最大化利用每一段時間。

於是,即使只有10分鐘,他們也要把它利用起來。

不能讀書,就讀文章;不能讀文章,就聽音頻。

總而言之,不能讓自己覺得「這段時間被浪費了」。

所以這幾年,這一類「幫你把碎片時間用起來」的知識服務,才如此盛行。

但實際上,最有效的碎片時間利用方式,不是閱讀,而是思考。

舉個例子。

當我讀一本書,讀到一段關於舒緩壓力的方式時,我可能會問自己:

為什麼這些方式有效?

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有沒有哪些相關的知識可以聯繫起來?

我能夠如何應用這些方法?

下一步要怎麼做?

……

諸如此類。

那麼,我會把它們記下來,記在待辦事項的 Focused 清單裡面。

然後,等到碎片時間,沒有緊急的事情需要做時,我就打開這個清單,從最上面開始,找到需要思考的問題 —— 比如「為什麼這些方式有效?」,一個個去攻克。

我會調動起自己的知識積累,去進行邏輯推理,思考彼此之間的聯繫、架構,嘗試找出問題的答案。

與此同時,打開筆記軟體。

當我找到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時,或者產生任何有意思的靈感和想法,我就把它們記下來。

這種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對知識的吸收率,而且,可以不斷地豐富我的選題和素材庫。

我寫出來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的素材,都來源於這種方式。

那麼,在碎片化思考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呢?這裡面非常重要的,是發散思維。

人的大腦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專注模式,另一種是發散模式。

當人處於專注模式時,主要活躍的腦區是前額葉皮質 —— 也就是負責邏輯思考和推理的地方。

這時,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在問題上,試圖對它進行理解、分析和推理。

我們激活的神經元是集中的。

而當我們處於「發散模式」時,腦成像顯示,沒有哪一個腦區特別活躍,它「彌散」在我們整個大腦中。

所以,它不利於對問題進行複雜的理解,但激活的神經元會更廣泛、更多元。

也就是說,在發散模式下,我們能夠聯繫的「節點」會更多。

那麼,針對新信息,能夠進行重構和聯結的機會,也會更多。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閱讀時,先利用「專注思維」,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接著,再調到「發散思維」,從文中的知識點出發,漫無邊際地想像、漫遊,讓知識點儘可能多地跟腦海中的「節點」建立聯繫。

這裡,前者可以在整段時間、系統閱讀時做;後者,則不妨放到碎片時間來進行。

那麼,如何調動自己的「發散思維」,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呢?

最關鍵的,是要保持放鬆

可以試試,聚焦在自己的呼吸上,一起一落,減慢速度,使心情平靜下來,將腦子裡的雜念和思維清出大腦。

如果有條件的話,拿出紙筆,花上30秒,將腦海中的念頭寫下來,不需要成文,也不用管內容。

寫上三五行,會感覺很舒暢。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換個環境

去一些新奇的、陌生的環境,走一條沒走過的路,都可以刺激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更多地去收集周圍環境的信息,建立模型。

這可以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從內部轉移到外部。

這樣一來,在減輕壓力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刺激和活化思維。

所以,當你覺得思維堵塞時,不妨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讓大腦放鬆,給思維減負。

說不定,問題的答案,就會自然而然浮現出來。

當然,這樣做也有一個缺點:從旁人的角度看,會覺得你經常在「發獃」。

不過,很多時候,適當的發獃是有益的:它可以梳理我們的思維和知識體系,讓我們更好地前進。

而且,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將注意力從信息上轉移開來,能有一段閒暇時間去發獃,難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享受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習/工作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

@warfalcon(4000+ 贊):現有答案中打雞血的太多,真正說方法的太少,給一些可以立刻應用的學習建議吧:對於邊工作邊考 CPA 考試的人,剛剛經過一天的工作、下班之後回到家裡已經精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