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巴蜀的奇才,曾多次謝絕「出山」為官,一場雄辯名留青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巴蜀地區的文化發祥比較早,文學的創作也是極為的豐富。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更是碩果纍纍,出了諸如司馬相如、揚雄等漢賦大家。

這裡我們要說的主角也堪列其中,他便是東漢末年的秦宓。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伴隨著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到最後僅剩下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而巴蜀大地雖說處於亂世,但文人才俊卻是不少,這秦宓便是其一。

公元211年,劉璋任益州刺史,他就曾向其推舉過蜀中的人才。

據《三國志·蜀書·秦宓傳》中的記載,他認為在戰亂年代任用賢才應該有非常措施:「夫欲救危撫亂,修己以安人,則宜卓犖超倫,與時殊趣,震驚鄰國,駭動四方,上當天心,下合人意;天人既和,內省不疚,雖遭凶亂,何憂何懼!」意思就是說,亂世要用非常措施來識拔人才,必須遴選出那些與世俗標準迥異的人,那些卓絕出眾的人,他們才能夠擔負起撥亂反正、澄清海內的艱巨歷史任務。

在劉璋治蜀期間,曾勸他出山為官,卻遭到了婉言謝絕,他認為人的一生只要能夠做到「安身為樂,無憂為福」就可以了,對於所謂的功名利祿,身處亂世,尤需謹慎。

後來劉備取得蜀中的地盤後,廣漢太守夏侯篡請他出任師友祭酒,領五官椽(五官中郎將的屬官),並尊其為「仲父」,他仍然稱病拒不出山。

一直到了公元221年,劉備在蜀中稱帝,再次邀請其「出山」做從事祭酒,他大概是認可了蜀漢的政權,於是終於答應了。

不過雖說如此,可他仍舊保持著自己正直敢言的作風,當時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決心要與其決一死戰,秦宓直諫,說此戰必敗,結果觸惱了劉備,被打入大牢。

後來因為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他這才逃過一劫。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真正掌權者。

他對秦宓的才華那是相當的認可,一路提拔其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不過真正讓其展示才華的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精彩辯論。

蜀漢和東吳失和之後,彼此都有重修於好的意思。

於是東吳方面就派遣了張溫來蜀,諸葛亮為表誠意,於是就命文武百官隆重地宴請東吳方面,而現場當天唯獨秦宓遲遲未到,諸葛亮也不免有些著急,多次派人催促。

張溫大感詫異:什麼人如此重要,就連丞相多次派人催促還敢遲到?心中難免有些不高興,於是就問道:「還要等什麼人?」諸葛亮很是客氣地回答:「益州學士也。

待到秦宓到了之後,傲慢的張溫譏諷地問他:「既然你是益州學士,那你懂學問嗎?」秦宓也知道來者不善,於是淡淡地回應道:「蜀中五尺童子皆入學受教育,皆有學問,這個問題明白如火,更何況是我?」言下之意就是說,你張溫又所學幾何?

張溫見勢,接過話題繼續問道:「那麼請問你又學些什麼呢?」這很明顯是不相信秦宓的學問而故意發難。

只見秦宓毫不客氣地回到說:「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皆有涉獵。

張溫能作為東吳的使者,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於是接著又問道:「天有頭嗎?」秦宓回答:「有之。

張溫問:「頭在何方?」秦宓答:「在西方。

《詩經》雲『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又問:「天有耳嗎?」秦宓答:「天處高而聽卑,《詩經》雲『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

若其無耳,何以聽之?」

張溫繼續問:「天有足嗎?」秦宓答:「有。

《詩經》雲『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無其足,何以步之?」

張溫還不死心,於是接著問道:「天有姓嗎?」秦宓說:「有」,「姓什麼?」,「姓劉。

」張溫這下覺得抓到了漏洞,便譏笑道:「你是如何知道的?」誰知秦宓從容不迫地回答道:「天子姓劉,所以天就姓劉。

張溫見難他不倒,於是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太陽是出生於東方嗎?」秦宓回答:「雖生於東而沒於西。

」張溫的意思很明顯,你說天子姓劉,天就姓劉,無非是想說你們蜀漢劉氏政權是正統而已。

而日出於東,也就是說東吳才是日,也就是說天子是在東方。

秦宓自然是了解他的用意,於是巧妙地化解了他的再次詰難。

就這樣,在一番高難度的辯論之後,張溫對其是大寫的佩服。

現如今,在成都的武侯祠內,有一文臣廊,其中有十四尊塑像,是用來緬懷蜀漢朝廷文臣的。

秦宓的塑像就在其中,居十一位。

編後: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