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劉邦學領導:如何駕馭比你強的人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漢史,有一種疑惑揮之不去:為啥匪里匪氣的劉邦,能夠籠住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天才般的人物,打下不朽的業績?

根據筆者的觀察,最簡明也核心的回答,是因為出身農民的劉邦懂得自己的不足,因而十分願意、真心愿意讓手下人放手去做,大膽去做。

高明的政治領導不一定是全能的領導,但一定是能夠讓下屬全力施展才華的領導。

這樣的領導未必一定能建功立業,正如拿破崙那句明言,一隻綿羊統帥一群獅子,打不過一隻獅子統帥的一群羊。

但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草莽此起彼伏,彼此各恃才力,相互攻伐。

這樣的環境下,最有能力的領導往往不會最後勝出,因為他要承受來自各方的攻擊。

反倒是那些能夠聚攏豪傑、並且能夠放任他們大膽對外廝殺的領導,能夠坐收最後的勝利。

因此,劉邦比之項羽,在個人英雄才能方面,一如地下之於天上;而在領導能力方面,則恰恰相反。

劉邦作為政治/戰略領導之高明,不知道要比項羽「高到哪裡去了」。

另一方面,漢初三傑實際上也不是自始至終都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幹革命的。

張良是劉邦在革命過程中從項羽那裡挖過來的,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張良自願來的,但是革命甫一結束,這位大功臣便急流勇退,修道去了,大概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之道的。

韓信投奔劉邦之後,作何很長一段時間的小吏,犯法還差點被殺,機緣巧合當上搜粟都尉之後呢,還是不怎麼被重用,為此又跑了一次,惹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典故事。

此後韓信官拜大將軍,統領漢軍掃蕩群雄,但在封為齊王之後實際上也動了自立的心思,這也不能說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干。

唯有蕭何,是從一開始就與劉邦一起幹革命的親密戰友。

然而蕭何和劉邦,實際上在劉邦平定天下之前,很難說主臣之分有多麼明顯。

劉邦當初被選為造反派的頭頭,不是因為他有天子之氣象,實乃是作為秦故吏出身的蕭何等人認為造反需要有一個領頭的,劉邦是諸多造反的人中比較適合當頭兒的一個。

直到革命成功之前,劉邦與蕭何誰領導誰?這個恐怕沒有根本性區別。

後來漢初搞政治制度建設,搞了一個郡國制,劉邦的直系親屬實際上封王的並不多,反倒是異姓王,基本上占據了山東最好的地方。

這也能從側面說明,跟著劉邦乾的這些人,某種程度上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幹事業的,他們能夠預期在劉邦的成功中自己可以獲得比較大的收益,而劉邦也確實讓這些人充分施展,大膽發揮,爭取他們自己的收益。

這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

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農民出身的、沒有絕世才能和英雄氣魄的、甚至頗有幾分無賴氣息的劉邦的成功之道。

是不是很驚詫?沒錯,大道易簡。

被司馬遷視為英雄的楚霸王,最終敗給了市井無賴沛公。

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霸王太能幹,太想自己干,沛公知道自己不能幹,所以放手並支持能幹的人去干。

最後果然成敗殊途。

回看那段歷史,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將略兵機命世雄:漢初三傑之韓信>張良>蕭何

「漢初三傑」指的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高帝中五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對大臣們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