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書籍的正確打開方式——如何從一本書裡面找到精華和糟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場業內人士的聚會上,我和Carrie成了關係不錯的朋友。
我們能成為朋友, 大概是因為脾性相似。
Carrie和我的行事風格有點像。
即使在怎麼按部就班講究流程的工作,最好也能夠按照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完成。
工作結果完成得好,最好請老闆嘉獎;完成得不好,老闆罵得我們下不了台,我們也會咬著牙含著淚努力改進,做不好心不安。
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痛點,那就是會議記錄。
會議記錄是助理工作的基本功。
但是,我們都被這個基本功害得差點失去了工作。
我們剛剛進入各自的公司,做出來的會議記錄都有格式不對、邏輯不完整、信息記錄缺失或條理性不夠的問題。
次數一多,我們兩個互不認識的老闆立即懷疑我們的能力,差點在試用期考核表上寫下「不合格」三個字,讓我們從哪裡來滾回哪裡去!
我們曾經把這個問題討論了很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找出來的外部原因。
她公司的業務是電力行業,我公司的業務是新能源。
文科出生的我們都花了很長時間才惡補回來這些業務知識。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其實很「天馬行空」,沒有秘書的縝密和條理性,做出來的會議記錄就像是一部跳脫的要點整理。
肯定讓老闆大為冒火。
這大概也是她轉崗到業務和我轉崗到項目管理崗位之後,工作更加歡快的原因吧!
那這段不同個人特質並不匹配的工作經歷,牽引出來的是我信息管理能力的欠缺。
而這一次整理家裡的書籍,發現這些年積累下的工作筆記本大大小小都有十幾本,每一本的記錄都是混亂不堪,回頭看我已經想不起這裡面記錄的前程往事,也想不起裡面記錄的問題有沒有解決或結果如何,這只能說明我的筆記記錄是失敗的。
筆記的記錄應該有一種「臨場感」,就像日記一樣能夠帶筆者回到當時的心情一樣。
而我的筆記,同過去一樣,走出了記憶,更加延伸不到未來。
這也是我閱讀《高效人士超級筆記術》的初衷。
一個人的筆記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人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這種信息轟炸的時代,沒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很容易演變成「信息轟炸」的奴隸,沒有識別能力,更不要提面對虛假錯誤信息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所以我的方法還是選擇讀書。
有些時候想了解一個話題,我可能會買這個話題相關的書籍都買回來,這就是所謂的主題閱讀。
這種時候,一本書好不好,對自己有沒有用處,是從自己的需求和閱讀狀態來衡量的。
碰到了一本好書,有可能一下子解決掉自己很多的疑惑,並給自己很多新的啟發,這種意外之喜並不常有。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把一堆信息泡沫帶回家,閱讀的時候恨不得讀一頁紙就撕掉一頁紙,這樣的書說浪費金錢已經是輕了,說嚴肅一些簡直就是浪費生命。
但更多是時候,我們碰見的是一本好壞參半的書,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閱讀真正的效用,其實考驗的是閱讀者的閱讀能力。
每個人都會有閱讀方法論書籍的需求。
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家都會尋找時間管理、寫作技巧、PPT製作、思考邏輯、理財等方面的書籍,希望可以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工作舞台提高一個level。
各種方法類書籍也就應用而生。
但閱讀者在閱讀之前必須在自己的大腦中植入一個觀念——學會對內容進行判斷、取捨和總結。
盡信書不如無書。
即使是經典類的書籍,書中承載的內容也未必完全符合你的個人條件和價值觀念。
所以必須學會取捨,判斷哪些內容需要進一步學習內化,幫助自己進行提高;哪些內容是不必放在心上,一跳而過即可。
讀完書之後,一定學會總結。
曾經有位閱讀大咖向我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成功把一本書的內容整理成一份邏輯清楚的閱讀筆記,那這本書他是真的讀進去了。
所以,讀完書之後,不是靠記憶還鮮活的時候熱血澎湃幾分鐘,而是要把內容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這種最好的方式就是,考慮一下所學所知如何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這個過程就是製作讀書筆記,並思考一下裡面有哪些內容和訣竅你可以馬上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下面以《高效人士超級筆記術》為例,來講述一下我的閱讀方式。
我花了兩個晚上閱讀這本書。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精華占了四成,糟粕占了六成。
為什麼會有六成的糟粕?作為一個讀者,我的猜測大概一是中日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在翻譯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進行處理;二是日式的書籍,大多數時候都是囉里囉嗦不斷地重複流水帳,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內容,偏偏要像裹腳帶一樣說上幾大段話。
首先來說說這本書的精華部分。
做筆記的重要性無需贅言。
人腦天然的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自然而然地選擇遺忘。
靈感會轉瞬而逝,記憶會隨著時間褪色,一個人的筆記尤其是工作筆記就扮演了「硬碟備份」的角色。
昨天記錄下的內容,在後天需要的時候大腦已經忘卻,卻可以輕輕鬆鬆從筆記中調取出來。
筆記在這裡,銜接了你的過去和未來。
這種角色的重要性,在隨時需要想法的工作中,比如寫作、文案策劃等,不言而喻。
在第一章,作者小西利行提出了一系列的符號表示各種不同的筆記意思。
「○」表示重要的信息和文章;「?」表示有疑問的地方;VS:表示競爭對手;☆:很重要,重點思考,程度比前面的「○」要高。
雙向箭頭表示一個東西同另外一個東西作比較的意思。
例如:「至今為止的方法」同「從今以後的方法」。
畫出對話框表示標註,日後翻閱筆記的時候可以知道自己在記錄筆記時的思考軌跡。
還可以用箭頭表示各條筆記之間的邏輯推理關係。
這一點的提示是:每個人都要自己的符號系統。
這讓我想起了口譯的工作習慣。
每個人口譯人員在進行培訓的時候,首先要練習的基本功就是建立自己的符號系統。
上升和下降分別用上箭頭和下箭頭表示;國家也有自己的符號,可以用國旗或者自己的貨幣進行表示。
一般的口譯書籍都有自己的符號索引推薦,但口譯員也要根據自己的認知習慣建立起自己的符號系統,做到一望便知,提高自己一邊聽別人說一邊記錄內容的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譯工作。
那回到筆記中,每個人建立起自己的符號系統也很有必要。
無論是手寫還是電腦輸入,一個字一個字的敲入效率很低,更何況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很快的手寫速度或打字速度,可以跟上會議上說話的人,完全記錄下會議要點。
簡單明了的符號系統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這幾天我也開始利用這個觀念建立自己的符號體系。
過去讀書,只要看到覺得有必要記錄下來的內容我都會用螢光筆圈下來,但事後發現這有一個弊端。
我只有一種標註方法,事後翻看只能靠回憶去猜想我為什麼標準這個地方。
是因為我覺這個句子文筆很美?還是因為我覺得這句話說得觀點我並不贊同?還是我覺得這個觀點很新,可以作為某個主題的寫作素材?還是我覺得這個地方比我自己想的寫得好?我有學習的地方?
我自認為是一個記性很好的人,除了記人名以外。
但這樣的讀書方式也讓我深覺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事後整理摘抄句子或讀書筆記,常常回憶不起來我當時為什麼要在這裡畫一條線?很多想法和思路就這樣悄悄從手裡溜走了!
我現在在閱讀中開始有自己的符號系統。
覺得很優美的句子,畫上一個感嘆號,表示我當時驚嘆的表情;並不贊同的觀點和文章,畫上一個✘,作為以後寫作反向思考的切入點;打鉤的地方表示我佩服,這點需要我進行學習。
現在我的符號系統還挺粗糙,但引入到閱讀和工作會議筆記記錄中,初步感覺有效。
我自己的符號系統索引還有一個更長的完善過程。
第二章作者也提到了一個白色三角形筆記法,用來激發創作者的靈感,找到合適的創意。
該方法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邊畫上一個三角形,寫下商品的各種優點;然後在右邊再畫一個三角形,寫下商品受眾的各種喜好;最後再把商品的優點和受眾喜好隨機組合在一起,寫下各種奇葩句子。
創作者完成這些步驟之後,可以從中看看哪些是可以實現的。
用這種打破常規的創意組合方式,創作者有可能得到各種有趣的idea。
除了這些,也許你會讀到這些你比較認可但還沒有自己總結出來的觀點。
作者小西利行本身是一個廣告文案出生,他說:「廣告人士不能說沒有靈感我搞不定。
這樣一說,這個人在這一行的職業生涯基本上結束了。
」我突然聯想到我自己,這幾天我覺得沒有靈感,停止公眾號更新。
如果真的如此,我豈不是不要說自己是玩新媒體的了?
就我而言,以上內容就是從這本書中讀到的四成精華。
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的糟粕。
外文的書籍,翻譯過來,肯定是避免不了翻譯上的糾錯。
背後的原因有可能是圖書翻譯周期和譯者本身的功力以及語言本身的文化差異。
本書第二章創意筆記技巧1翻譯過來的名稱是:Handle筆記。
這樣的翻譯,很容易讓讀者一頭霧水。
我請好幾個人看了這個部分的內容,都說感覺讀起來怪怪的。
原文中有一句話:「因為確定了這個題目,就相當於有了「只要寫筆記的強大功效就行了」這一條準則。
」
這句話的意思是個什麼鬼?Who knows?
其實,讀完後面的段落,根據我的理解,handle筆記是指:在進行這樣的筆記方式時,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標(即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記筆記的人的記錄範圍,筆記的效率才會提高。
除了翻譯上的瑕疵,作者還建議為了讓筆記內容更加可視化,在記錄的過程中可以加入簡筆畫。
這一點我並不認可。
畫畫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在學習思維導圖的時候,我也曾經嘗試過簡筆畫,但這大大降低了我的書寫和思考效率,反而讓我把所有重心放在了畫畫上,而不是內容上,最後得不償失。
其實,日本很多方法論書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核心內容不多,行文囉嗦,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內容,偏偏要像裹腳帶一樣說上幾大段話。
這本書也沒有脫離這個窠臼。
因此,這本書我並不推薦。
我讀這本書,也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人該怎麼樣讀適合自己的書,尤其有需要閱讀讀各種工具書來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時候?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
工具類圖書不同於經典性的人文類圖書,閱讀的樂趣和對人的薰陶絕對不在一個層次上。
你讀方法類書籍,其實就是來找乾貨,看看有沒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其次,找到的乾貨絕對不能依葫蘆畫瓢,你要有自己的改造,不適合自己的方法扔掉,適合自己的方法也需要改進。
例如,在《高效人士用超級筆記術》中提到,○X這個符號表示「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
我打死也想不通這樣的表示方式,到底是表示正確還是錯誤。
經過幾天的使用,我把這個符號改成了「X○」。
X在前表示錯誤,○表示修正。
第三,你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學會對「乾貨」的權衡取捨。
閱讀方法論書籍最忌諱的就是「依葫蘆畫瓢」,想要把別人的方法體系直接拿過來全盤複製,瞬間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或工作效率,最後反而「畫虎不成反類犬。
」任何方法,你都要根據自身情況帶入,煉成自己的招式,最好像張無忌練習太極劍法那樣,忘掉招式忘掉方法,最後能夠提劍出招。
這才說明你學對了方法。
這些東西是真正屬於你的。
最後,我總結了一下這本書對我最可能派上用場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符號系統,提高書寫速度;其次可以試試白色三角形筆記法,進行一下創意思考。
說了這麼多,閱讀書籍的時候只要記住一點:一本書,你只要學會用一句話的「核心內容」,或者碰到一句讓你醍醐灌頂的話,可能就是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