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彥波市長談如何做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世路漫漫,人生苦短。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在短暫的人生中,選擇又是關乎生命價值的重大問題。

讀什麼書,做什麼人,走什麼路,幹什麼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

人生選擇也是經驗科學,人生感悟,一孔之見,拋磚引玉,或可豐富人生選擇的話題。

讀書 首先是讀什麼書。

要成為一個有用之才首先要讀書,多讀書。

諸葛亮《誡子書》中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才須學也,學須靜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讀書要靜下心來,心無旁騖。

非學習不能增加自己的才華,非寧靜不能成就遠大的理想。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本由天生,實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西方哲人培根也講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吳晗先生說「要想學問大,就要多讀、多抄、多寫」。

余秋雨先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

讀書重要,讀什麼書更重要。

要多讀經典,少讀流行。

現在屬於知識爆炸的時代,網上有很多流行東西,信息實在太多了。

我們面對那麼多的誘惑和選擇,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和流行服裝一樣,過去就煙消雲散了,浪費時間和精力。

南懷謹先生曾經說過現在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小學學的東西到了初中就沒什麼用了,初中學的東西到了高中就沒什麼用了。

從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從小就開始背《三字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年輕時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年紀老了,今天的記不住,以前的忘不了,該忘的忘不了,該記的記不住。

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多讀經典。

什麼是經典?經典就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聖賢的治學之道,是人類文化智慧的結晶。

就是用權威的知識告訴人們文化的根本在哪裡,做人的基點在哪裡。

古人太偉大了,人生的哲學問題從來就沒有新問題。

伏羲畫卦大約是在七千年前,就創造了《易經》這門深奧的學問,這是打開宇宙人生奧秘的鑰匙。

《易經》所闡述的基本問題,今天仍然是人生的重大問題。

孔夫子說,「假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假如時光倒轉,五十歲時讀了《易經》,就可以少犯過錯。

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的聖賢。

孔夫子在世時沒有被重用,甚至被稱為「喪家犬」。

他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地傳播學問、整理文化的精神是可敬的。

以前的六經都是刻在竹簡上的,散落的,一根竹簡也刻不了多少字,將散落的六經修訂好就是孔夫子。

如果沒有他的整理,先古文化可能就失傳了,就不會傳承到今天。

雖然他未被當世所用,但是成了千秋的聖賢。

孔夫子「讀易老而忘憂,韋編為之三絕」,「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

當時的竹簡是由牛皮繩編在一起的,「三」代表多,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夫子翻《易經》翻的把牛皮繩斷了很多次。

老夫子嘔心瀝血地整理中國的文化,使中國文化始終站立在世界的高峰。

所以說中國人都是中國文化人,是吃中國文化長大的。

經典就告訴了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進行人格的修煉,如何做到「內聖外王」。

「人皆可以為堯舜,非不能也,不為也。

」所以要讀聖賢之書,少讀流行,當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網上看看,瀏覽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東西里。

快餐文化有色素還有其他不好的東西,就像現在的小孩子不該胖的胖起來了,就是因為飲食中有激素,這違背人生之道,違背自然之道。

要沉下去讀些經典,比如《易經》、《論語》、《孟子》等。

現在經典很好讀,有好多的註解。

比如讀《論語》可參照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

下功夫讀經典,只有讀經典才能感受到人類的智慧、思維達到了什麼樣的高度,能感受到偉大的思想體系和經典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文化的底氣和文化的根本。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功,墊底的就是國學基礎。

把古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知道做人應該怎麼做,人格理想是什麼,對社會應該承擔什麼責任,這些基本功要煉好。

過去講儒、道、佛三家,中國可以把所有外來文化都同化為中國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也完全是中國化的佛教文化。

作為發源地印度的佛教文化已經衰落了,真正的佛教文化現在中國,是中國化了的,是把儒家文化融合到佛教文化中使它進一步成長。

儒道佛三家對人生都是有用的,所以叫「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

所謂「以佛修心」是從名利和貪慾中解脫出來,獲得精神的自由和快樂。

「以道養生」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與四時合其序」,符合自然天道的變化,符合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符合天道、地道、自然之道;「以儒治世」是用儒家經世致用之學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人提倡以出世之心對待入世事業,以看淡名利的心情來對待入世的事業。

讀經典要把經典當作一種終生旅行的方式,人的生命方式。

在人生的旅行中有經典的伴隨將會是一個快樂的人生。

有人總結讀經典有三個過程:首先是忍受,讀經典時不可能像讀小說那樣快樂輕鬆,半醒半睡都可以讀,讀經典時要頭腦清醒,深刻思考,忍受寂寞和枯燥;第二是接受,由忍受到接受就進入了新的境界;最後是享受。

明代王艮說「樂學」,「學是學此樂,樂是樂此學;不學不是樂,不樂不是學」。

快樂是因為學習經典,學習是學習經典的快樂;不快樂就不叫學習,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快樂。

穿越千年和古人對話是一大快樂。

曾國藩講,「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

」讀經典要讀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重要著作,增強理論思維,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原則性和系統性。

同時還要讀有關業務的書,干一行愛一行,要愛崗敬業。

干哪一行要成為那一行的專家,不當知識分子也要當知道分子,不能一問三不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讀書修煉應向古人學習。

曾國藩是一座高山,高山仰止。

他終生進行自己的人格修煉,在道光二十年,也就是他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了課程表,其中有十二項內容,後來被稱為曾國藩的讀書「條規」。

第一是「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

第二是靜坐。

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每天察思自己過錯。

第三是早起。

黎明即起,醒後決不沾戀床。

第四是讀史。

曾國藩是個農家子弟,當年他在外讀書時借錢買了《史記》。

他父親給他的信中說買《史記》可以,借的錢父親替他還,但是希望他每天要讀,這樣就不辜負父親的一片心。

曾國藩立志堅持,「每日圈點十頁,如果中斷就是不孝」,他把讀書和孝聯繫了起來。

第五是寫日記。

曾國藩一生寫日記從不間斷,日記是他人生修煉的百科全書。

第六是日知其所無。

就是要每天知道以前不知道的。

第七是月無忘其所能。

每月要檢點自己學的東西是否有丟掉的,每月要作詩文數首。

第八是謹言。

就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九是養氣。

養浩然之氣。

第十是保身。

就是節勞、節慾、節飲食。

第十一是作字。

每天早飯後寫字半小時,一生沒有間斷。

第十二是夜不出門。

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曾國藩為鏡,可以正心誠意,修身養性。

聖賢之道從修養始。

「走路」 其次是走什麼路。

天下的路有大道有小道,有人覺得大道太難走、太漫長,總想走小路走捷徑,所以人生常常有機巧之心,投機取巧。

要真正成就事業要走什麼路呢?叫「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

「天道忌巧」。

天道是厭惡投機取巧行為的。

「以天下之至拙,應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誠,應天下之至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一分辛苦一分收穫。

「天道忌巧」,投機取巧的路是不會長的。

魯迅先生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走了捷徑可能有效,但是有限制的,是行而不遠的,人生一定要下笨拙的功夫。

凡是成就事業都是這樣,都是非常辛苦的,都是長期勞心、勞力的結果。

天上不會掉餡餅,人間沒有免費的午餐。

不要相信什麼策劃,有一個主意就能上了天,能一夜暴富,世界上沒有那樣的捷徑可走。

人生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什麼叫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就叫路,要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路。

孟子講「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泉水滾滾湧出,日夜不停,注滿窪坑後繼續前進,最後流入大海。

古人講的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最高的人生哲理,我們要當老實人,一步一步向前走,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千萬不要思巧,巧害人。

孔夫子在《論語》中講「巧言令色,鮮矣仁」,投機取巧、當面阿諛奉承的人很少有「仁」,一般都是小人。

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老到,又要清明」。

「做事要開張,做人要低調」。

朱熹說過「聖賢之言千言萬語教人從近處做起,古人於小學小事中得大學大事之道」。

聖賢千言萬語就是叫人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情中明白大的道理,小中見大。

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把兩腳踩在大地上,不能踩在雲中,那樣是會掉下來的,那不是我們踩的地方。

「地勢坤,厚德載物」,立足大地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

「天道忌盈」。

月盈則虧,十五月亮最圓,十六就開始虧。

「日中則昃」,這是自然的現象,太陽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偏移。

曾國藩最欣賞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生的好季節,花開了馬上就要凋謝。

乾卦的上九說「亢龍有悔」,「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太高了就物極必反。

《管子》說「斗滿人概之,人滿天概之」,斗滿了人要把它刮平,人滿了老天就不高興。

「天道虧盈而益謙」,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虧損而補償不滿者,盈就是滿,就像月盈則虧;「地道變盈而流謙」,地之本性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低凹的地方;「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的本性是損害盈滿者而福蔭謙下者。

孔夫子講「子不語怪力亂神」,「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神是一種宗教情懷,是一種信仰,人生沒有宗教信仰是很可怕的。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累善德的家族,就會有享不盡的福留給後世;如果不積累善德,那麼後世必定遭殃。

「人道惡盈而好謙」,人的本性是討厭驕傲自滿者而喜好謙虛謹慎者。

《易經》里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個謙卦,謙卦是這樣畫的,上面是坤,下面是艮,坤為地,艮為山。

山都比地高,但是要謙虛到把山放到地的下面,把自己放到最底處,這就是謙卦。

在所有的卦像中,乾、坤二卦是《易經》的入門卦,每個卦有六個爻,在六十四個卦象中只有謙卦是六爻皆吉。

漢代有人說謙卦「大可以保一國,小可以保一生」,人們都喜歡謙虛的人,「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天道忌貳」。

貳就是有二心,用心不專,不忠誠,無恆心。

古人常講,人無二志,心無二用。

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

學貴有恆,謀事貴專。

成就一番事業,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

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才能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志向,才能有至死不做「二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

「人生唯有常為第一美德」。

孔夫子提倡「君子不二過」。

人生是老實的學問,「忌巧、忌盈、忌貳」,這是人生的正道。

做人 第三是做什麼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里把人分為三種,德才兼備者為聖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

荀子把人分為三類,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之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之妖也。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用君子和小人兩極分化的標準,簡單進行人生分類。

應該結合社會實踐解讀人生的選擇。

一是要做有所作為的人,還是做碌碌無為的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自傳,他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作為,為社會和別人留下點什麼。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在索取。

奉獻使人充實,充實才有價值。

二是要做勤奮一世的人,還是做懶惰一生的人?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平庸的人是怎麼煉成的?懶惰一生煉成的。

「百種弊端,皆由懶生。

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馳則百處懈也。

」人生很多問題就是懶惰造成的。

「驕與惰未有不敗者,勤字用來醫惰,慎字用來醫驕」。

瀋陽故宮有一副聯,「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前永泰和」。

世上的事,知易行難,但勤奮就不難。

行路難,知難不難。

勤奮使人進步,懶惰使人落後。

勤奮成就人生。

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業的,無一不是勤奮者。

魯迅先生說,我哪裡是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

要想得到別人不能得到的,必須捨棄別人不能捨棄的。

三是做消費人生的人,還是做創造人生的人?消費人生就是遊戲人生、浪費生命,枉來人世走一遭。

人生有三個過程,第一個是被人養,生下來都得讓父母養;第二個是養別人,就是建功立業,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第三個是被人養,靠子女照顧。

就是這麼「三段論」,中間有這麼一段,是有條件創造人生價值的。

「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年幼後除老,中間所剩亦不多,還有一半睡著了」。

人類社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每個個體都是人類生物鏈中的一分子,誰也沒有單獨消費人生的權利。

創造價值,澤被後代,是人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本質規定。

人生在世,就應該做一個有用的人,要創造價值,不能只消費。

你消費、他消費,那麼誰來創造呢? 四是做一個胸懷遠大的人,還是做一個器小易盈的人?人生的胸懷非常重要。

有大胸懷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事業。

器小易盈,想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些事,成就不了大事業。

「大丈夫幹事靠的是胸襟」。

「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人的胸襟有多大,事業才能做多大。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眼望星空,腳踏實地,既要有理想,又要腳踏實地。

眼望星空不是當空想家,要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從天上落下來。

第四是幹什麼事。

人生有大事、小事,有全局的事,有局部的事,各種事情很多。

不管大事、小事,做事都要有個標準,創造一流,還是甘居下流。

創造一流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馮侖在《野蠻生長》中寫道,怎麼能創造一流?就是要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

學先進就是找行業里最先進的,跟上人家學;傍大款就是找做得更好的人,跟人家去合作;走正道,不要走歪門邪道。

這是個基本經驗,通俗易懂,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怎麼造就偉大,要跟偉大的人一起幹事才能創造偉大。

當年跟毛澤東一起上井岡山打天下的人,與偉人一起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首先要堅定志向。

梁啓超評價曾國藩時說,一個中等之才怎麼能創造千古偉業呢?古今之完人,聖賢的高度,又建立這麼大的事功。

歷史上聖賢和事功是分離的。

聖賢之道,孔夫子立言、立德,傳播思想、文化、道德文章。

曾國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把事功和立德、立言結合起來,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做到。

曾國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有澄清天下之志。

一介書生,抱負天下,改名曾滌生,要洗滌人生,重新開始。

當時清朝是個什麼社會呢?他給皇帝上奏表時講,說官場有兩個問題,京官退縮,一味瑣屑;外官敷衍、顢頇,顢頇即糊塗,是那麼一種官場風氣。

所以他立志自拔於流俗,一生就是要超凡脫俗,一生不愛錢,他真正做到這一條了。

做了那麼大的官,經手了那麼多的錢,卻不愛錢。

人生立志做大事,做大官有大官的事,小官有小官的事。

做官有限制,事業無止境。

做官職數是有限制的,有大官、有小官,但做事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能延伸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寬人生的寬度,同樣的崗位可以作出不同規模的事業。

大事小事都要有堅定的志向才能完成。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成敗安之於數」,這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第二是修養品格。

品格最可貴、最重要的是責任心。

責任心就是能力,能力是隨時隨地、大事小事責任意識的表現。

責任心是長期培養出來的,深入靈魂裡面的,是性格的組成部分。

做一個負責的人,就是要耐冷、耐苦、耐勞、耐閒。

耐冷就是受到冷落的時候能經得起,板凳要坐十年冷;耐苦就是吃苦,這是人生成功的一個要素,也是一個人品德組成的重要部分;耐勞要吃苦在前,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做官之道是什麼呢?「先之、勞之,無倦」。

身先士卒,辛苦在前,沒有倦怠;耐閒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

第三是提升能力。

能力就是職業主義精神。

職業主義的精髓是什麼?職業主義就是專業主義,就是幹什麼事都要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懂一行。

干一行就要成為某一行的專家,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用心,做一個有心之人。

「學問之道無窮,總以有恆為主」。

不間斷一點一點地學,「一天進步一點點,十天進步十點點,百天進步百點點,百點點、千點點就離成功不遠點。

」「九層高台起於壘土,合抱之木成於毫末」,日積月累,長期堅持,才能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第四是把握機遇。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人生成功要有時有位,時就是時機,位就是地位。

有時無位、無時有位都不行。

歷史上有個范蠡與文種的故事,當越王勾踐想復國、打敗吳王時,就是有時機,這時勾踐需要人才。

范蠡與文種是兩個重要的謀士,范蠡隨勾踐出謀劃策,文種主內治國,兩人有時有位,都幹得很好。

當勾踐打敗吳王,這時范蠡看勾踐這個人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就趕緊辭職,與西施泛舟江湖做生意,後來做了陶朱公,就是我們現在拜的財神。

這是個智者,非常了不起。

走的時候跟文種說,咱們走吧,這裡不宜久留。

但文種還留戀職位,沒有走。

時間不長,文種感到不對勁,就趕緊辭職,但這時勾踐的賜死書也到了,理由是「先生有七計對付吳王,用了三條計就打敗了吳王,還剩下四條計,這四條計請你去地下為我的祖先服務去吧」。

文種自刎而死,這就是一個悲劇。

有時有位,就是人生的好機遇。

現在是幹事的時代,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時代,是一個創造業績、人才輩出的時代。

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千百萬人的參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續。

人才興國,人才當家,這是希望所在。

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定要把握好機遇,不辜負時代的期望。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