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千人冊(101-110)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01、李悝:魏國人。

他以魏文侯相的身分主持魏國的變法,進行了一系列發展封建制的改革。

在經濟上,他提出了「盡地力」的主張,要求充分利用土地多種各類農作物,並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和平衡糧價的「平糴法 」,保護封建經濟。

在政治上,他主張打擊貴族,扶植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加強封建國君的權力。

在法律上,他總結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立法經驗。

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法經》,以鞏固新興地主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果。

魏國通過變法,終於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

他在變法中提出了「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方針。

這正是後來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則。

戰國初期政治家,法學家。

李悝是先秦法家的開創者。

他所制定的《法經》也被其他諸侯國特別是秦國當作立法的藍本。

中國古代變法第一人。

102、西門豹:生卒年不詳。

魏文侯時任鄴令。

時鄴地漳水為害,西門豹破除當地「河伯娶妻」祭神的迷信,於公元前442年興建漳水十二渠防洪灌溉工程,引漳水灌溉民田,改良鹽鹼地,使鄴地成為富庶地區。

魏國著名能臣,戰國時期水利家。

103、俞伯牙,姓伯,名牙,又作伯雅。

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生卒年已不可考。

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經過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

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戰國時的音樂家,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

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

俞伯牙與鍾子期「知音之交」的故事世人皆知。

俞伯牙與鍾子期 知音之交

104、申不害(約前385-前337)。

鄭國京(今滎陽)人,精於刑名學,提倡治政重術。

相韓十餘年,令弱小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曾任韓昭侯相十五年。

在任主張法治,尤著重「法術」,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

戰國時法家政治家、思想家。

建立了法治的思想體系和理論學說,著有《申子》,開創了法家學派,被後世尊為法家之祖。

105、惠施,(約前370年—前310年),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

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後來回到家鄉宋國,並在宋國與老鄉莊子成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後,由於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失寵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是戰國政治舞台上最活躍的人物之一,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

因此經常為外交事務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

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

惠施在魏期間的突出政績,一是「為魏惠王為法」,二是主謀齊、魏相王,三是主張齊、楚「偃兵」,倡言魏與齊、荊聯合抗秦。

數年後惠施卒,終年約六十歲。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為大哲學家莊子的至交好友。

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106、墨子:姓墨名翟。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

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古代科學家,論述了槓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107、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

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率魏軍攻取秦河西地。

任魏西河郡守20餘年,致力改革政治、經濟、軍事,創建了一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 魏武卒」,與諸侯國作戰數十次,開疆拓地,戰績卓著。

後遭大夫王錯陷害,被迫於周安王十九年(前383)投奔楚國。

先任宛(今河南南陽)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

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

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兵威四方。

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乘機殺害了吳起。

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

歷史上,吳起作為政治家與商鞅齊名,作為軍事家與孫武並稱。

吳起著作《吳子》,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108、秦孝公:秦獻公之子,名渠梁,即嬴渠梁。

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國君之一。

前361-前338 年在位。

二十一歲即位,是時諸侯力政,相互並爭,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於是,孝公行布憲、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求賢,走富國強兵之路。

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實行了第一次變法,三年之後,孝公又用商鞅實行了第二次變法。

兩次變法,使秦國由原來比較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

秦國有為國君,任用商鞅變法,名垂青史,為日後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09、商鞅:姓公孫。

衛國貴族。

又稱衛鞅、公孫鞅。

商鞅聞秦孝公下令求賢,發奮圖強,乃離魏去秦,先以帝道,王道說於孝公,孝公不為所動,遂以霸道即變法強國之術說孝公,孝公大悅,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立木求信」,以此來取信於民。

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

商鞅用詐謀虜取皝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今陝西東部)向秦求和。

商鞅以此戰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15邑,號稱商君。

商鞅相秦期間,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

孝公卒後,太子惠王立。

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派官吏逮捕他。

商鞅打算逃入魏國,魏人因公子卬曾中其計而喪師,故拒不接納。

商鞅不得已而歸秦,乃與其徒屬發邑兵攻鄭(今陝西華縣),兵敗被俘。

惠王車裂商鞅,並滅其族。

戰國時秦國政治家,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變法最為成功、最為有效的變法,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堅實基礎。

110、孫臏: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

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

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曾用計謀,在田忌賽馬中讓田忌勝出,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

後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

戰國中期著名軍事家。

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

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孫臏

每晚八點準時更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