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六萬的分享告訴我們要這麼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周,學習型獨立採訪人、簡書籤約作者剽悍一隻貓老師在【一塊聽聽】上做了一場名為【普通人快速崛起的10大狠招】的分享,收費1元。

當晚共有64488人收聽了這場分享,好評如潮,大夥紛紛給貓叔打賞,光收紅包貓叔就收了兩萬多……

這是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貓叔把自己的經驗、收穫、踩過的坑毫無保留濃縮在【10大狠招】中,包括讀書、寫作、口才、時間、社群等等,讓人醍醐灌頂。

如果把這10大狠招都一一托出,篇幅所限難免會無法深入。

因此,這篇文章主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其中關於【讀書】的內容。

我們都深知閱讀的重要性,也提倡多讀書,讀好書,但能真正做到的人極少。

事實上大部分人在離開學校之後就極少閱讀,甚至幾年都不讀一本書。

有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的人均閱讀量在全世界是處於倒數水平的。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意識到了閱讀的好處,也有了閱讀的計劃和決心,但是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主客觀因素,導致無法養成長期閱讀的習慣,以及將閱讀轉換為知識、技能的能力。

在貓叔的分享中,對於【讀書】共有以下三個建議。

1、量不大,莫談體系

貓叔用了一個例子來闡述這個觀點: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男子,你給他灌輸了很多的武功心法、武林秘籍,但是當他和別人比武的時候,分分鐘就被人打趴下。

因為體虛啊,根本就無法吸收所謂的什麼心法。

現在知識管理很流行,比如教主蕭秋水老師、簡書一哥彭小六都是知識管理專家。

很多人也想著通過閱讀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但是很多人嘗試了之後發現道理都懂了,卻無從下手、力不從心,甚至有點急於求成,最後可能丟下一句「看來我不是這塊料」然後含恨離去。

病因在哪?

基礎太薄弱啦!

沒看過幾本書,就想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不是有點像拿著幾塊磚頭就想建一座大房子嗎?

所以,貓叔建議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應該像填坑一樣,你認為感興趣的書、有用的書,就大量地去讀。

只有量足夠大的時候,把基礎打實了,才能進一步去做更加體系化的事情。

沒有量的積累,哪來質的突破!

而且,當你讀書的數量上來了,你才能知道哪些書是你真正需要的,你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去學習。

你問一個幾歲的小孩子想吃什麼,他的認知里也就那麼幾樣東西。

但是你問一個成年人,答案就不一樣了。

因為你見識多了,選擇多了,才知道哪個是你想要的。

有人就會說了,我看一本書都要個把月,等我把數量提上來了,我都不知道多少歲了……

其實,讀書沒有必要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進行閱讀。

我們只要清楚明白自己想要從書裡面獲得什麼,那麼閱讀也可以非常快速。

我在彭小六的【知識管理訓練營】中學習了【快速閱讀】的方法,做到了一本200頁的圖書,我只花了1個小時就快速閱讀完畢,並得到了自己想要從書里得到的知識和答案。

有機會我會專門寫一篇關於【快速閱讀】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方法。

總結一下貓叔關於【讀書】的第一條建議:大量閱讀,大量輸入,打好基礎

2、讀書時,三個問題

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明明一本書讀完了,但是對書里的內容和知識似懂非懂,再過幾天,就基本把讀過的書給忘了。

貓叔在閱讀的時候,經常帶著這三個問題:

我有沒有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理解以後,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

如果是,那我應該怎麼做?

我們看完書後會快速遺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書里的內容與我們的工作、生活並不相關,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思考和重視,那麼大腦也會把它當成沒用的信息而遺忘掉。

因此,如果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帶著上面的三個問題,也就把閱讀引到了【學以致用】上。

我們要讓書本內容和我們的自身實際發生聯繫,和我們的行動發生聯繫,這樣才能讓閱讀發揮更大的效益。

當然,除了貓叔建議的在讀書的時候所帶著的三個問題,我個人建議在閱讀之前,我們也要先擬定三個問題,也就是What、Why、How

這三個問題也叫做【黃金圈法則】,是一種世界範圍內適用的思考模型。

比如我在閱讀《關鍵20小時——快速學會任何技能》之前,我會先問三個問題,並要求自己在閱讀後要能夠解答這三個問題。

什麼是關鍵20小時?(What)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快速掌握某項技能?(Why)

我們怎麼去快速掌握某項技能?(How)

帶著問題,才能夠讓你的閱讀更加有針對性,不會在讀完之後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讀些什麼,真正發揮閱讀的價值。

3、讀完後,分享出去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理解了書里的內容。

但是,如果要我們給別人闡述一下書里究竟寫的什麼,是不是覺得十分有難度?

貓叔建議,我們在讀完書的時候可以用兩種方法進行分享:

第一是寫作,把你的想法和書中的內容結合之後寫出來,也就是【讀書筆記】;

第二是講給別人聽,比如在微信群或者千聊上面做一場分享。

為什麼要這樣呢?

其實這是一種讀書心態的轉變。

當你想著你讀完書之後要分享出去,那麼你在當下讀書的狀態、思考的質量是非常不一樣的。

為了讓別人聽得懂你分享的內容,你必須把你從書里學到的東西經過內化之後,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這其實無形中是對你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提高了,那麼你的閱讀質量就提高了,當然,你的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大學的時候,我在記者站(我們叫西記)帶過兩個實習記者。

我的任務就是教會他們怎麼寫新聞稿。

我會寫,但我不一定會教啊。

怎麼辦?

學!

於是在她們的實習期,我和她們都在學習。

她們學習怎麼寫新聞稿,我學習怎麼教別人寫新聞稿。

實習期結束,兩個小夥伴都順利轉正,我也感覺得到了很大的成長。

小結

采銅老師的《精進》中有一個【收益半衰期】的概念,指一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

閱讀很明顯就是一種【低收益、長半衰期】的行動。

在短期內不容易看到成效,但是卻非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效益可以不斷傳遞下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小小的基石。

現在開始閱讀會不會太遲了?

種下一棵參天大樹最好的時間點,一個是十年前,另一個是現在……

註:本文寫於2016年12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10分鐘掌握高效閱讀的五大步驟和十大關鍵

今天小V給大家分享的課程是戰隼老師(知識管理專家)的「高效閱讀的五大步驟和十大關鍵」參考閱讀時間:5min閱讀方法論心得實踐分享:怎樣把閱讀轉化為能力關於閱讀,我們都遇到過這些問題:如何選擇最適...

讀書怎麼樣讀的更好?聽聽他怎麼說

據說比爾·蓋茨每年可以讀完 60 本書,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 個人博客 Gatenotes 上分享讀過的好書。毫無疑問,蓋茨是一位優秀的讀書愛好者,他本人也在 一次訪談 中提到了他對讀書的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