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取名字講規矩:「之」字竟藏大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人取名字是有規矩的,首先要講避諱。

有「國諱」「家諱」「內諱」「賢諱」等多種講究,即所謂「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一規矩在東周時已出現,一直到民國時才廢除。

然而,王羲之的後代卻很特殊,兒孫們的名字中大都含有「之」字,如五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子中有王楨之、王靜之。

進一步查證,琅琊 (山東臨沂籍貫)王氏至少在十代以內,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講避諱。

不僅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王氏幾代共用「之」字人名,當時琅琊的顏氏、范陽的祖氏、東海的徐氏、山東的孔氏、河間的褚氏、陳留的阮氏、南陽的范氏等有名的家族,也都出現了父子同「之」、祖孫同「之」、兄弟同「之」的現象。

而且,「之」在當時還特別受青睞,地位高者、權力大者,特別是當時的顯閥士人,名字里往往都帶一個「之」字,如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東晉時著名將領劉牢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名字里都未離開「之」。

當時的皇族對「之」字也情有獨鍾,如晉宣帝的弟弟安平獻王叫司馬孚之,兒子汝南王叫司馬亮之,後代還有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等。

魏晉時期的人為了一個「之」字,為什麼連傳統的避諱也不講究了,長幼尊卑也不分了呢?原來,名字中習慣用「之」字,與一種叫「五斗米道」的秘密宗教有直接關係。

「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是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發源地在四川的鶴鳴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其創始人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張良的八世孫張陵。

此教崇拜神仙及方術,開始時通過為人治病的方式傳教,因而傳播很快。

因為起初人教者都需要交納五斗米作為人教信物,故俗稱「五斗米道」。

·

三國時,張陵的孫子張魯信奉「五斗米道」。

為了搞定張魯,曹操還與之結為親家。

張魯後來歸降了曹操,被曹操封為鎮南將軍、閬中侯,邑五萬,其五個兒子也都被封侯。

因為這層原因,「五斗米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盛行於民間。

到東晉時,「五斗米道」已成為當時的第一大教。

當時信奉「五斗米道」的名人很多,東晉著名將領謝玄、東晉權臣王敦的幕僚何充及其弟何准、東晉文人殷仲堪等都是「五斗米道」信徒,王羲之的家族也是當時信奉「五斗米道」的著名家族之一。

如何辨別人教者和非人教者,知道對方與自己同道呢?有識之士便開始在名字中使用「之」字作為人教人士的一種暗記。

王羲之的「之」字,正是這樣一種暗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羲之之子,信奉五斗米道,卻死於五斗米道

書聖王羲之,出身於東晉最大家族之一的王氏家族。王羲之有七個兒子,所謂龍生九子,各個不同,七個兒子中,長子王玄之早死,王獻之名氣最大,基本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還有一個兒子,雖然一生碌碌無為,但是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