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看出劉禪是個廢物,留下一招保江山,卻遭到大臣們集體反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代,劉備建立的蜀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劉備時期,蜀漢形勢整體處於上升期。

劉備死後,第二階段是諸葛亮時期,蜀漢形勢進入穩定維持期。

諸葛亮死後,第三階段是劉禪主政時期,蜀漢形勢迅速惡化,諸葛亮死後不到20年,國都被魏國攻破,劉禪當了俘虜,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國。

蜀國國運的最大轉折點,發生在劉備時期與諸葛亮時期的交接處。

由於劉備一意孤行攻打東吳遭到大敗,使得蜀國繼關羽敗亡之後,遭到第二次重創,蜀國軍事實力遭遇毀滅性打擊。

幸虧有諸葛亮接棒,使出渾身解數才穩住局面。

諸葛亮所用的一招就是"以攻為守"。

弱小的蜀國以弱打強,頻頻出擊強大的魏國,為蜀漢國力恢復爭取時間,同時破壞摧毀魏國的武裝力量,儘可能延緩兩國之間大決戰的來臨時間。

諸葛亮去世後,他一手培養和提拔的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堅持奉行"以攻為守"的策略,連續出兵北伐攻打魏國。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姜維此舉,卻遭到了蜀國大臣幾乎一邊倒的反對。

不論是朝中掌權的文臣,還是跟隨姜維出征的部將,都對"以攻為守"大為不滿,甚至屢屢有人為此當面與姜維爭執不下。

第一個站出來發難的是尚書令、大將軍費禕。

費禕是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才能與德行被公認為最為接近諸葛亮。

可他偏偏對諸葛丞相定下的"以攻為守"策略極不認同。

因為他是劉禪之下的二把手,軍政大事擁有最終決定權,他直接削減截留姜維手下的兵員數量,姜維僅僅能調動數千人馬,北伐幾乎難以進行。

姜維與費禕理論,費禕說:"我們比起諸葛丞相差遠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不如保國安民休養生息,待到後輩中有能力者再去北伐也不遲。

不要心存僥倖,光想著一戰定乾坤。

不然必會後悔。

"姜維也無法反駁。

第二個反對者是蜀漢武將張翼。

費禕死後,姜維位高權重無人敢於抗衡。

但張翼卻個性十足,多次在朝堂之上當面與姜維發生爭執,認為蜀國國小力弱,連年征戰空耗國力,民間為此經受沉重賦稅和勞役、兵役。

但姜維卻不為所動,多次出動大軍北伐。

張翼隨軍出征,時常提醒姜維見好就收,不可貪功冒進,以免遭到魏國大舉反擊而吃虧,惹得姜維很不高興。

第三個反對者是武將廖化。

廖化是蜀漢後期主要武將之一,在群臣中說話很有分量。

他也經常對姜維說:"用兵不知約束收斂,必然吃虧。

如今我等智謀不必敵軍高明,實力不如敵軍強大,卻屢屢用兵,恐怕將來無法生存下去。

"第四個反對者是諸葛亮的親兒子諸葛瞻,他也對老爸當年的策略很不理解,由於他是劉禪的女婿,又掌握朝廷兵權,直接上書朝廷,要求罷免姜維,剝奪他的兵權,想徹底終止"以攻為守"之策。

同樣一個"以攻為守"之策,諸葛亮在世時無人提出異議,他一死,反對聲音立刻湧現,作為諸葛亮代言人的姜維因此飽受苛責和非議。

到底諸葛亮的"以攻為守"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千年以來眾說紛紜,至今難有定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最終滅亡,姜維是否要背鍋?

公元263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