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情商低,身死怪不得他人?了解宋朝基本國策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岳飛被殺,是歷史上有名的冤案。
這基本沒有爭議。
不過,對於岳飛之死的原因,卻眾說紛紜。
岳飛不懂政治?
通常的說法,岳飛是死於情商低、不懂官場政治。
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岳飛是堅定的抗戰派,但趙構、秦檜卻主張議和。
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岳飛又不懂迎合秦檜等人,在這種政治路線鬥爭下,岳飛無疑成了議和派的眼中釘、肉中刺。
二,岳飛北伐的口號是迎回徽、欽二帝。
出發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這讓趙構如何自處呢?雖然迎回二聖是宋高宗趙構首先提出的,但明白人都知道,那不過是一個政治口號,用來凝聚人心,給政權合法性鋪路的。
沒事喊兩嗓子可以,但要當真,那只能呵呵了。
但岳飛偏偏當真了。
三,身為人臣,卻插手立儲一事。
南宋紹興七年,岳飛秘密上奏宋高宗趙構,請求立趙伯琮為皇太子。
趙構這樣回答:愛卿雖然是一片忠心,但你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這事不該你操心。
的確,自古以來,一個位極人臣的將領涉入接班人問題,是最犯忌諱的事。
繼承人問題不僅是高壓線,更是催命符。
作為手握重兵的岳飛,卻插手此事,當然是犯了政治大忌。
有了上述的各種「罪狀」,岳飛看樣確實是個政治菜鳥。
然而,岳飛真的是不懂政治嗎?
岳飛並非政治低能兒
首先,岳飛並不是頑固的主戰派。
相對於其他反對議和的人來說,他其實非常靈活。
當初韓世忠曾經試圖謀殺前來議和的金國使臣,以便絕了宋金議和的事。
這顯然直接忤逆了趙構。
不過因為部將告密,導致功虧一簣。
韓世忠知道後,有意處死這個告密的人。
但該部將卻事先逃跑了,他選擇投奔的目標竟然是岳飛。
而岳飛呢,也果斷地收留了他,並將之保護了起來。
其次,雖然是趙構提出的「迎還二聖」的口號,但實際上岳飛後來儘量避免二聖的提法,取而代之的是天眷兩個字,即以天子的家屬來指代被俘虜的徽、欽二帝。
從這兩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岳飛縱使不是司馬懿那樣的妖孽,但也並非官場二愣子,一點不懂政治。
這個結論,我們依照常理其實也可推斷出來。
岳飛出身農家,以一個平民子弟的屌絲身份,投身於中國特色的官場政治圈中,僅十餘年間便躍升為帝國最高級的武將。
這樣的人你要說他不懂政治、不懂中國官場,純粹是一個政治「傻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岳飛並不是一個頂級的政客,這從他貿然插手立太子之事便可看出。
但是,我們大體上可以這樣說,那種認為岳飛是死於他不懂政治的認知純屬只是非常皮毛的論斷。
那麼如何理解岳飛之死呢?這應得從宋代的國策開始說起。
重文抑武的國策
實際上,有宋一代,非但岳飛,武將的命運幾乎是清一色的不好,這根植於宋代的重文抑武國策。
黃袍加身成為皇帝的趙匡胤,曾經問宰相趙普:從唐末以來,幾十年間,改朝換代頻繁,戰爭不斷,生靈塗炭,是什麼原因呢?現在我想要平息戰亂,為國家謀取長久安定,該如何入手呢?
趙普這樣回答:國家紛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地方割據勢力太重,導致君弱臣強罷了。
於是趙匡胤先是杯酒釋兵權,其後便是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一方面宋代大力推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極力提高文人地位。
趙匡胤曾發誓要求後世子孫永不殺大臣,但這個「大臣」僅僅是指文臣,並不包括武將。
終宋一代,的確是中國對文人最為寬容、對文臣最為重用的朝代。
另一方面,趙宋又拚命壓制武將對軍隊的影響力。
不僅常用文人掌握最高軍權,而且還使用宦官來監軍。
更有甚者,戰爭前便規劃好具體的作戰部署,細到行軍路線圖。
這樣一來,文官勢力是步步高升,武將的權力卻日益萎縮,最終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價值觀:「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燕,驅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遠,獻捷太廟,其榮不可及也。
」
簡單來說,宋代國家的頂層設計便是,槍必須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縱使這槍弱一些,老一些也無所謂,但關鍵是絕對的服從。
如何保證軍隊絕對的服從呢?最好是任何潛在的風險都不能存在,都必須消除。
狄青之死便是這種精神的一個有力註腳。
狄青之死
狄青是北宋最著名的武將,他在與西夏的交戰及平定叛亂的戰爭中,都立下赫赫功勞。
當他還是一個不足道的武將時,文官們並不在意。
但一旦他因為戰功入朝當了樞密使—武將最高官時,便立刻迎來文官體系的痛擊。
先是有彗星划過,於是眾人便借著這由頭,紛紛指責狄青囂張跋扈,實為朝廷大患,應當立刻下方到外地為官。
狄青得知後,立刻奔赴皇宮,向宋仁宗表忠心。
宋仁宗予以認可。
然而,當時的宰相文彥博卻陰嗖嗖地說道:當年太祖不也是北周的忠臣嗎?
宋仁宗聽此,默認無語良久。
在此之前,狄青也曾經找文彥博理論:我並沒有做出任何有害國家之事,為何卻遭到你們如此的攻擊呢?
文彥博兩眼直視狄青,說了六個字:無他,朝廷疑爾。
是的,狄青有沒有囂張跋扈或者不臣之心,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做到了這個位置,你有這個能力。
而這,就足夠讓朝廷對你有疑心了。
有了疑心,搞你不是自然而然的嗎?
這種神邏輯,你不服不行。
然而,它又是宋代重文抑武國策的必然結果。
而與文彥博的六字訣相比,秦檜的「莫須有」三個字都不免黯然失色。
這件事的結果是,狄青被免除樞密使職務,下方為陳州知州。
然而,文彥博還不放心,每個月都兩次派人刺探狄青情況。
就這樣,不到半年,狄青便在驚懼不安之中死去。
當我們明白了狄青的死因,明白了宋代武將境遇的大環境後,再看岳飛之死,便有了不同的感受。
攘外還是安內?
在南宋初期,國家時刻有亡國之禍,此時外患大於內憂。
即便想要執行祖宗之法來重文抑武,也不現實。
然而,隨著韓世忠、張俊、岳飛等軍隊的崛起,南宋對金的進攻已經有了相當的抵抗力,金國的擴張也已經後繼無力。
金南侵的步伐雖然顯著的慢了下來,但無疑仍是個巨大的外部威脅,更何況還有國土淪陷、皇室被俘,都是朝廷的巨大恥辱。
外患依舊存在。
外患雖然存在,但畢竟已經沒有了亡國之憂。
稍微放下心來的趙構,一轉眼便開始了對內憂的擔心,這內憂自然指的是武將勢力。
這種擔心是北宋實行一百多年的重文抑武國策後,烙印在宋代皇室以及士大夫體系中的難以磨滅的印記。
之前說過,宋代的頂層設計便是,軍隊必須絕對地掌握在皇室手中。
這絕地掌握意味著,武將在軍隊中不能有超出尋常的影響力。
不然,便是狄青第二。
岳飛顯然要面臨這個不幸。
他越是在抗金的戰爭中戰功卓越、影響巨大,越是要被事後清算。
所以,一旦外患減弱,趙構必然先要安內,也就必然要拿他開刀。
不管他是否忠貞不二,是否曾有不臣之心,更不管他是否老謀深算。
所以,當年文彥博的一句「無他,朝廷疑爾」既判定了狄青的下場,也預示了岳飛的結局。
至於政治上的表現,即便不良,也只是個催化劑罷了。
狄青一代武將,馳聘沙場躲過死劫,卻沒躲過文臣,比岳飛死得荒謬
說起岳飛,大家都會抱有一定的同情心,因為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居然被宋高宗以及秦檜給害死了。岳飛被害是南宋時期的事情,在北宋也有一位大將雖然沒有像岳飛那樣被害死,但是卻被滿朝的文臣給逼死了。相...
大宋王朝之五:重文抑武的功過是非,一切皆有定數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自太祖開始,就採取了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趙氏帝王出於保全皇位傳承子孫萬代之目的;另一方面強大的士大夫集團為重建封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