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要是被孔子知道了會不會氣死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種東西叫「春秋筆法」。

是孔子根據儒家的道德標準重新編寫史書時所創造的。

舉例來說,「鄭伯克段於鄢」,短短六個字,卻有四個字用了春秋筆法。

是講鄭莊公打敗他那個謀反的弟弟共叔段的。

《左傳》解釋說,用「鄭伯」這個詞是譏諷他作為哥哥沒有教導好弟弟,所以不提及他們是兄弟;用「克」字是因為克字本來是形容一個國家戰勝另一個國家,這是孔子嘲笑他兩兄弟像兩個國家那樣相爭;同樣,「段」是弟弟的名字,因為他也沒做好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弟弟,只說他叫段。

另外,《左傳》還說,共叔段明明出奔鄰國去了,孔子卻沒有寫,是因為出奔的是罪人,而這件事兄弟兩人都有罪,不能用「出奔」這個詞。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了。

回到正題,魯國的歷史上發生這麼一件事:

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殺了兩任國君,當時臨近的齊國都評價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後來魯桓公另一個兒子季友聯合國人(貴族)趕走慶父,慶父逃奔齊國。

但是,到了孔子重新編寫《春秋》的時候,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公子慶父如齊(慶父出使齊國)」。

那麼這句話根據春秋筆法該如何解釋呢?

《穀梁傳》說,那是因為慶父殺了兩個魯國國君,還逃掉了,說出去影響魯國國際形象,所以不能說。

(原文:公子慶父如齊。

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

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這裡就出現了「諱莫如深」這個詞,這個詞後來就用於表示把事情深地隱瞞起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