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被害的原因就是他忘了一句話 但張飛即使記得也不會照著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冊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為後將軍、不假節、賜爵關內侯。

諸葛亮為此很是擔心:「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

而今便令同列……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其實諸葛亮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雖然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品級一樣,但是劉備冊封四方將軍實際已經分了三個檔次,這就是假節鉞、假節、啥都不假,其中關羽一枝獨秀第一檔,張飛馬超並列第二檔,啥也不假的黃忠第三檔,權利最小,同為不開府的將軍,黃忠實際上就是個衝鋒陷陣的兵王。

這裡要解釋一下,假就是授予、借用、代理的意思,而節杖代表「天子親臨」,斧鉞代表「君主的軍權」。

這樣簡單一說,大家就明白了假節鉞、假節、啥都不假的區別了。

而且黃忠那個關內侯,也跟關羽的漢壽亭侯、張飛的新亭侯差上一大截子呢。

​而諸葛亮僅僅是擔心關羽不滿,卻不怕張飛不滿,所謂的「馬、張在近,親見其功」的說法並不靠譜——張飛一直獨當一面,黃忠的戰功,張飛跟關羽一樣,也都是看戰報才知道的。

而且張飛功勞比黃忠大多了,黃忠好不容易斬了個夏侯淵,還被劉備潑冷水:「當得其魁(張郃),用此(夏侯淵)何為邪!」後來黃忠劫糧失利,還成就了趙雲「一身是膽」「虎威將軍」的美名。

所以諸葛亮不擔心張飛不滿,不是因為張飛親眼看見黃忠立功,而是另有原因——諸葛亮太了解張飛的脾氣了:粗線條、不拘小節、襟懷寬廣、不計較個人得失。

張飛的大度,在劉備集團剛進入漢中的時候就得到了證明:「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漢中地盤比益州也小不了多少,劉備自領益州牧,關羽已經成了有實無名的荊州牧,這漢中太守論資排輩,非張飛莫屬。

可是「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張飛雖然失望,但卻一言不發,該咋干還是咋干,這要是換了別人,早就跳起來了。

有這件事情墊底,諸葛亮應該已經知道張飛其實是與趙雲一樣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

但正是張飛這種大度害了他的性命,就像劉備所說的那樣,張飛大大咧咧不記仇:「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在張飛眼裡,都是戰友和部下,打過鬧過就拉倒了,你有錯,我揍你,揍完之後大家還得並肩戰鬥。

——只可惜張飛這樣想,范疆張達不這樣想。

現在想來,張飛之所以被害,就是因為他忘了一句話:「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而即使張飛記得這句話,也不會照著做,反而會圓睜環眼爭辯:「不敢得罪小人卻去得罪君子,還有沒有是非觀念了?」但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仇從早到晚。

那些張飛看來過後就煙消雲散的「小摩擦」,在小人眼裡就成了不共戴天之仇——張飛之死,實際是等於被戰友背後打了黑槍!

張飛不得罪君子——名士劉巴羞辱張飛,張飛不放在心上;張飛也不慣著小人,該打就打該罵就罵,然後該信任還是信任。

這在三國亂世還真是取死之道,因為一個人如果太大度,對任何人都無保留地信任,就等於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這一點曹操和劉備就做得很好——得罪我的人和我得罪的人,都是要消滅的,留著也是禍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真相 趙雲並非五虎上將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縣西北)人。先從公孫瓚,時劉備亦在,與趙雲深自結納。隨後由諸葛亮帶趙雲朔江而上,入平益州,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翊,護也,還是一名護衛統領性質的將領。而當時留任荊...

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可惜並非五虎上將

後劉備奔袁紹於鄴與雲相遇,隨從至荊州,戰博望,出長阪,遷為牙門將軍,僅為一名護衛偏將,隨劉備南定諸郡後,方升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而關羽已是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也是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後劉...

劉備的五虎上將,各自統兵多少?

劉備白手起家,打下荊州和益州,好不容易有了兩塊地盤,建立蜀漢基業。在劉備的一生中,最信任的大將當然是關羽和張飛,劉備曾讓關羽和張飛各自統兵萬人以上,可以說,非常信任了。除了關羽和張飛,五虎上將中...

五虎上將:一個流傳千古的謊言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面,提及劉備的手下名將時,首屈一指的當屬勇猛威武的五虎上將。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後,開始對底下將領進行冊封,先後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冊封「五虎上將」。但是這個被《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