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諸葛亮為什麼不拼爹當官,反而甘願在劉備手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三國精英人物中凡有所成就者,大多與劉邦類似,並不依賴於"拼爹"的平庸路數。

有的是無法拼,有的是不願拼。

無法拼的一族中,諸葛亮堪稱典型,此話怎講?且聽道來。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他家是西漢名臣諸葛豐的後代,老爸名叫諸葛珪,東漢末年在泰山郡當郡丞。

那時的郡政府,長官是太守,副長官就是郡丞。

郡太守相當於現今地級市的市長,而郡丞相當於副市長。

郡丞的官職不低,就算兩袖清風只拿公家俸祿、養活一家子絕無同題。

明顯的證據,就是諸葛亮的同胞大哥諸葛瑾、年紀輕輕就被送到京城洛陽去遊學。

遊學在外,而且在繁華的京城,自然要花大把銀子的,這說明他家最初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如果沒有意外,他老爸應當向上升遷,他也會從中級官二代,變成高級官二代,這樣一來,他就有條件「拼爹」,可以早早順利進入官場。

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也會是另外一番模樣,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流離到異鄉荊州、也不會在草廬對策英雄,詩聖杜南"諸葛大名垂宇宙"的高度讚美,更不會出現和流傳了。

但是,老天爺給他安排了一條根本無法"拼爹"的苦難之路。

首先是他的生母去世,接下來再婚的父親也英年早逝。

於是,史書留下"亮早孤"的陰冷檔案。

早年就沒有爹了,休要說"拼爹」,連生存都出現問題。

幸好叔父諸葛玄出手相助,帶上他及其小弟諸葛均,前往南方尋求出路,輾轉來到刑州的襄陽,投靠老朋友劉表。

到襄陽後不久,話葛玄又不幸去世。

至此,一切可拼的家族親屬關係,老天爺都給他徹底切斷了。

二十歲左右的諸葛亮成為家中頂樑柱,他首先急需要解決的,就是全家的生活來源問題。

叔父在世時,劉表給的救濟就很有限,完全靠過去那一點老交情在起作用。

如今叔父不在了,老交情隨風而逝,下一輩還能指望別人的救濟嗎?當然不能!就算劉長官還願意給一點點施捨,作為男子漢大丈夫,也應當有起碼的自尊心和羞恥心,絕對不能接受嗟來之食呀!

冷靜思考的結果,諸葛亮作出一個相當困難,但又至關重要的決斷:全家遷到襄陽西邊二十里的隆中鄉下,親自耕種田地,開始自食其力,就是史書中所說的"躬耕隴畝"。

此處"躬耕"的"躬"字,乃是親身、親自的意思。

《詩經》的《節南山》一詩云:「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執政的高官如果不能親自做表率,老百姓就不會相信你。

後世的成語「事必躬親」,就由此而來。

可見諸葛亮的「躬耕隴畝」,真正是要親自下田耕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絕對不像有些人所說,他只是買下一塊田地,雇用別人當楊白勞去耕種,而自己則坐地收租,當黃世仁那樣的吸血鬼。

既然要親自下田耕種,忍受艱辛,那是必須的。

如果說,此前他的種種苦難,比如失去父母、叔父,干里奔波淪落異鄉,那都屬於不可抗力,躲也躲不開,不得不承受的話,那麼眼下他的選擇,就完全出於自覺自愿。

曾經享受過優裕生活的官二代,自覺自愿地去經受艱辛;而且是在承受了種種苦難之後,重新增添的另一重艱辛,這就令人不禁要對他刮目相看了。

他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器,主動承受艱辛,把承受艱辛看成提升自己的斷然抉擇,應當是根本的原因。

後世有人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

」用到當過農民的諸葛亮身上,就是:「種得菜根,百事可做。

」由此看來,老天爺給他安排一條無法「拼爹」的苦難之路,不僅不是壞事,反倒是一件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他後來碰到的"老闆"劉備,同樣是早年喪父,歷經磨難,兩個無爹可拼的角色,卻打造出一個亮麗的蜀漢王朝。

孟子說:「故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兩位的人生,正是在印證這段話,也是他們對「拼爹」問題做出的特色回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隆中對 臥龍已乘祥雲歸

古隆中位於襄陽城以西13公里處,「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來了個《隆中對》,諸葛亮...

再來一發,說說諸葛老人家的躬耕地

前幾天攢了一篇文,引來湖北各方校園級「大哥」各種噴。俺不糾結,愛咋咋地,比不了諸葛他老人家舌戰群儒,但對付幾個娃娃,某家還是胸有丘壑,如持左券。今兒得閒了,給那幾個娃娃腦子擴充一下容量。

諸葛亮追隨劉備前的神秘身份!

歷代不少文人學者在他們撰寫的有關諸葛亮的傳說著作中,依據《三國志》中「玄卒,亮躬耕隴畝」、「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記載,認為他在叔父諸葛玄 死後,孤苦無依、生活窘困,又不願寄人籬下,便隱居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