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滅蜀的大功,被封為位同丞相的「司徒」,鍾會為何要謀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末期,蜀漢被鍾會和鄧艾帶領大軍所滅,後主劉禪投降,而姜維也被鍾會俘虜。
鍾會原本是立下了大功,甚至被封為司徒,後來卻在姜維的鼓動下謀反了。
那麼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景元四年,也就是公元263年,鍾會和鄧艾一起率領大軍前去伐蜀。
蜀漢的軍隊根據天險死死守著劍閣,但是鄧艾卻從綿竹奇襲過去,打敗了諸葛瞻等人。
劉禪率領蜀漢的眾人投降,而且命令姜維也向鍾會投降,姜維無奈之下只能投降。
姜維雖然投降,但是還是一直抱著復國的念頭,所以才有了後來鼓動鍾會叛亂的事情。
但是鍾會既然是曹魏的重臣,為什麼這麼輕易就鼓動謀反呢?
首先就是鍾會是一個有才智也有野心的人。
大權在握,野心就會滋長。
魏國里司馬昭就是想要篡權的,鍾會立下了大功,而且手裡握著精兵,難保不會起想要不屈居人下的心思。
更何況亂世的時候,誰手裡有兵就有底氣。
而高數不勝寒,鍾會本來就是曹魏的重臣、謀士,這次伐蜀又建立下如此大的功勳,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功高震主。
鍾會在伐蜀之後就被封為「司徒」,「司徒」就相當於丞相的位置,已經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鍾會與其說忠心的是魏國,不如說是忠心曹氏。
司馬昭想要篡位的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路人皆知。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天他要 坐上皇位,那麼鍾會如果反對的話,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那麼索性就別讓他回來,所以才想要藉機挑起鍾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沒想到這個謀劃被鍾會看破了。
這時候姜維就抓住了鍾會的心思,然後適當得鼓動他。
就是說鍾會幫助司馬氏建立這麼多功業,到頭來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結局。
而司馬昭給鍾會的一封書信里卻說擔心鄧艾不服命令,所以自己率領大軍過來。
鍾會立刻就察覺到司馬昭是已經懷疑了,所以才會帶著大軍過來,因為想要抓鄧艾的話自己一個人就夠了。
司馬昭早有幹掉他的心思,所以他如果不反的話就是死路一條。
姜維的蠱惑可以算是其中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姜維之所以能夠鼓動他,就是因為鍾會本人就有了野心以及對司馬昭帶兵過來是想要剷除他的懷疑。
司馬昭明擺著是要除掉他,這個情況下,謀反的話或許還有生機,坐以待斃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鍾會便和姜維一起開始謀劃,雖然一個是想要自己奪得大權與司馬昭對抗,一個是想要復興蜀國,兩人目前是結盟了。
但是鍾會沒有想到的是,中間消息走漏了,兩人的所有計劃都完了。
實際上可能是司馬昭對鍾會早有防範,所以在他身邊埋下了棋子。
而鍾會也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倉促起兵反而將自己的矛頭對向魏國,魏軍肯定有大部分都是不願意的。
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從本來滅蜀有功的人,變成了叛軍。
所以軍心不一,就產生了內訌,最後兩人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而且假使說鍾會的計劃成功了,最後也不一定能落個好下場,因為姜維為了復興蜀國也一定會把他幹掉的。
只有野心不識套路的大將是誰
司馬昭發起的滅蜀之戰,一開始很多人是並不看好的,這其中就包括鄧艾。但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的鐘會卻認為蜀國可取。並且做了一些軍事上的準備,促使司馬昭下定了伐蜀的決心。
姜維生前最後一計,一次幹掉兩員魏國大將,諸葛亮也自愧不如
諸葛亮本來打算培養馬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由於馬謖的粗心大意,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無奈之下殺了自己的愛徒,馬謖死後,諸葛亮將全部的希望寄託於姜維身上,姜維在魏國只是天水郡的一個參軍,並沒有得到...
劉禪投降後,鄧艾說了這句話,足夠死10次了
千里馬也怕難遇伯樂,這對於鄧艾來說又何嘗不是呢?公元240年,魏國打算在東南一帶屯田,此舉的目的是不言而喻,那就是對付吳國。此時剛好鄧艾前往邊關視察,不單如此,他還提出了「興修水利,分兵屯田,籌...
司馬昭比司馬懿更有城府,心機深似海,這一點他不說還真沒人知道
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就接著老爹留下的大權,繼續控制曹魏政權。實際上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跟當初曹操控制漢獻帝時的漢朝一樣。但是司馬昭的城府,比起其父司馬懿,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曾視為諸葛亮傳人,文比呂蒙,武比高順,最終死在無名小卒手裡
自從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政權再也沒有掌舵人。很多人都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傳人,其實,姜維的資歷還不夠,在諸葛亮之後,最重要的兩個人是蔣琬和費禕。此時,蜀漢很少進行大規模戰爭,而是企圖休養生息。然而...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