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狂妄的七句話,18路諸侯有幾人做到了,說這話下場悽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最狂妄的七句話,18路諸侯有幾人做到了,說這話下場悽慘

很多人對三國這段歷史非常的感興趣,凡是讀過這段歷史的朋友,都被其中鮮活而富有個性的人物深深吸引,不管是演義中的人物,還是正史中記載的,無一不是深入人心的。

而在三國時期誕生的各路英雄豪傑,也被作為如今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今天,跟大家盤點一番。

三國時期叫陣最狂的幾句狠話。

1、「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

這句話是出自呂布,呂布一向是狂妄自大,認為自己手持方天畫戟,身騎赤兔馬就可以縱橫天下無敵手,在三國里也是個人武力值最強的一位,也是三國里最狂妄的一位。

當時18路諸侯,在他的眼裡就如同草賤不堪一擊。

①一箭能銷兩造兵,溫侯也善解紛爭;轅門射戟傳佳話,如聽當年嚆矢聲。

②若呂布為反覆小人,始依備,繼襲備,後復和備,始終誤一貧字,安望有成。

但觀其保護備家,不屑淫掠,至射戟一事,更為劉備排難,此亦未始非豪俠所為。

後之朝親暮仇者,且不布若,可勝慨哉! ③呂布之勇,足以敵曹操,而智謀之不逮操也遠甚!操之圖布也久矣!督師東來,目無呂布;但布若能用陳宮之計,內外呼應,犄角相援,則操亦未必有成;就使挫失,布在城外,亦可遠走,何至為操所擒乎?乃始則被惑於婦人,繼則見嫌於部將,虎為人縛,搖尾乞憐,嗟何及哉!

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大致意思是呂布這個人能打但沒那腦子,反覆無常還唯利是圖。

從古道今,這類人沒有不被滅的。

2、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這句話是出自關羽之口,關羽斬顏良之前放出的一句狂話,當時顏良不知道關羽是何人,於是大喊:「來者何人」,沒想到關羽二話不說,手起刀落,顏良人頭落地,實際上顏良的戰鬥力跟關羽也是不分上下的,只是關羽也不按常理出牌,贏了這場戰爭。

要真是堂堂正正地打起來,關羽不是顏良的對手。

當時關羽來襲顏良不知是何人,於是問「來者何人」,關羽沒理會,直接把他頭砍了下來。

就這樣,顏良死在了關羽的手下。

關羽這小子不按套路來,占了大便宜。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大致意思是關羽張飛都有萬人敵的本事,是當世的虎臣。

關羽報效曹操,張飛義釋嚴顏,都有國士的風采。

然而關羽剛強而自傲,張飛暴躁而不留恩情,(最後)因為這些短處而迎來了慘敗,也符合常理。

3、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人頭,如探囊取物耳

這句話也是從關羽口中說出來的,關羽斬殺顏良之後,對曹操放出了這句狠話。

關羽和張飛同被認為萬人敵,武力上的確是不分上下。

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平話》里對張飛的形象的塑造幾乎是一樣的,都是位重情重義嫉惡如仇,膚色黝黑的壯漢,同時又武力過人,曾多次主動挑戰號稱天下第一的呂布,呂布竟曾一度忌憚張飛,嗓門大更是人物一大亮點,是蜀漢大臣中少有的個性鮮明的武將。

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於長坂坡嚇退曹軍。

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

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一句。

張飛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嚴顏時,嚴顏寧死不屈,張飛敬重其為人,將嚴顏收為將領。

可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

劉備時常勸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但張飛不聽。

果然張飛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4、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諸葛亮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謀士,但這是諸葛亮唯一一次罵仗,直接將司徒王郎活活給氣死,簡直是逆天般的存在。

該詞原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現廣泛用於網絡語言。

意為:粗淺、沒有見識的言語。

蜀漢諸葛武侯伐魏,取天水、安定、南郡三城。

魏帥夏侯楙,竄入羌中,威聲大振,兵出祁山渭水之西。

魏主曹睿大驚,命曹真為大都督,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

起東西兩京軍馬二十萬,以御蜀兵。

王朗本屬漢朝元老,現官魏之司徒,年已七十有六。

自詡口才便給,欲以一席話折服武侯,及至兩軍相遇,與武侯答話之時,反被武侯將其歷史披露於軍前,盡情醜詆。

王朗竟然理屈詞窮,氣塞胸膛,撞死於馬下。

5、「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

這句話是出自三國里的諸葛亮之口,諸葛亮作為謀士,思維往往非常嚴謹,很少會說這樣狂妄的話,這也是他對曹操不屑的一種表現。

不過這句話視乎有點太狂了,比曹操還狂。

6、「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這句話最早出自三國時期的董卓之口,聽起來就非常的霸氣,聽起來江湖氣非常重,一代梟雄的風範盡顯無疑。

只可惜董卓不配梟雄二字,如果董卓能有曹操般的睿智,等一下,極有可能被董卓掌控。

董卓一生殘暴,滿懷私慾和野心。

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

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7、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是出自曹操之口,當年曹操了自殺董卓失敗後出逃,逃到了當時正在做縣令的陳宮這裡,成功地看到他的義舉於是就釋放了他,跟他一起投宿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本想殺豬款待,被曹操誤認為要想殺他,於是將對方殺害,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說的這句話,被人奉為經典。

曹操誤殺呂伯奢,大家都罵他「恩將仇報」,這還不止,他殺了人還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但大家看《三國演義》是確寫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他殺了人還口出狂言,這就是人們對他誤解的一個原因。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和「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概念好像一樣,但只質量不同,第一句話的人指的是呂伯奢,而第二句卻是「天下人」,誤殺一人和誤殺天下人性質可不同。

其實曹操也很後悔,他說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和「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口氣不同,第二種是狂妄的口氣,而第一句則是一種心理安慰。

人犯了錯,一般心裡都說「我沒做錯,我是對的」雖然後悔,但心裡還是有這種想法,這時很常見的心理現象,那句話只不過是曹操的自我安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