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不管多落魄都有人跟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劉備有識人之明。

    劉備稱漢中王后,返回成都,要找一個人守漢中,漢中此地,是蜀中的要塞,當初曹操攻下漢中時,蜀中震動,史書記曰:「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劉曄傳》中裴松之引的《傅子》),可見漢中的重要性。

    這時關羽駐防荊州,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選擇張飛,張飛也這樣認為,但劉備卻選擇了魏延作為漢中太守。

    而當時魏延只是牙門將軍,所以當時的反應就是「一軍皆驚」。

    (《魏延傳》)但是魏延鎮守漢中,「實兵諸圍以御外敵」,確實很有方略,即使後來等到王平鎮守,興勢之戰,抗拒曹爽,也是按照魏延的策略。

    (《姜維傳》)可見先主提拔魏延是沒有問題的。

    這當然是劉備的識人之明,對魏延來說可謂知遇之恩。

    如果沒有劉備的破格提拔,魏延的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那麼魏延此後是不是要對劉備死心塌地呢?在此給魏延平個反啊,魏延後來也沒有背叛蜀漢,他只是不服楊儀罷了。

    《三國演義》這是黑了魏延,陳壽本來就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魏延傳》)與之類似的還有黃忠,黃忠原來只不過是長沙太守韓玄的屬下,若非劉備,識得黃忠的又有幾人?你看黃忠籍籍無名了幾乎一輩子,說劉備對黃忠有再造之恩都不為過。

    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不為虛也。

  • 劉備與人傾心相交。

    劉備不僅有知人之明,跟屬下也傾心相交。

    夷陵之戰後,在江北防備魏國的黃權回蜀不得,遂投降魏國。

    有關部門請求將黃權的家眷關押監獄,劉備不允許,他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後來黃權留在蜀國的兒子黃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蜀書·黃權傳》)。

    更加難得的是,在魏國的黃權也不相信劉備會殺了他的妻兒。

    黃權投降後,有傳言說他的妻兒已經被劉備殺害,「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曹丕這種恨不得攪起一灘渾水的人要給他妻兒發喪,他對曹丕說「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

    疑惑未實,請須後問」。

    劉備善待黃權的妻兒已經很難得了,更加難得的是黃權從內心相信劉備會善待他的妻兒。

    可見君臣彼此傾心相交如此。

    比起漢武帝妄聽虛言殺害李陵一家,劉備這樣的君主在這方面不知道高了多少檔次。

    他對待糜竺也是如此。

    呂蒙偷襲荊州時,糜芳投降。

    作為哥哥的糜竺,自然擔驚受怕,自己去給劉備請罪,劉備安慰他「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

    反倒是糜竺自己過意不去,「慚恚發病」,不久就去世了(《糜竺傳》)。

    領導對待屬下如此,可謂古今罕見。

    他跟他們,除了君臣關係,更多了一層朋友之間的友誼啊!劉備寄寓在劉表帳下時,又一次與許汜、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

    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登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

    」劉備雖然對陳登十分熟悉,但他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轉而問劉表:「您覺得許君所言對不對?」劉表說:「如果說不對,但許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對,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劉備問許汜:「您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麼根據嗎?」許汜說:「我過去因世道動盪而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

    當時他毫無客主之禮,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顧自地上大床高臥,而讓客人們坐在下床。

    」劉備應聲道:「您素有國士之風。

    現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

    元龍希望您憂國忘家,有匡扶漢室之志。

    可是您卻向元龍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談也沒有什麼新意,這當然是元龍所討厭的,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元龍和您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上百尺高樓上去高臥,而讓你們睡在地下,哪裡只有區區上下床的區別呢?」(記於《張邈傳》後)可見他與陳登也是傾心相交。

    後來陳登並沒有追隨劉備,大概是因為家族的緣故吧!否則我相信陳登也一定會捨身相隨劉備。

    像這樣史書明記的還有田豫、袁渙等。

    你大可以說劉備會籠絡人心,但是有領導這樣對你,你願不願意跟隨呢?我一直相信劉備臨終託孤給諸葛亮,是毫不懷疑諸葛亮的忠心的。

    陳壽也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這是相當客觀的情況。

  • 劉備頗得民心。

    劉備在當平原相時,有郡民劉平,估計瞧不起劉備出身卑微,覺得在劉備治下是一種恥辱,就請刺客刺殺劉備。

    劉備厚待刺客,刺客不忍心殺劉備,告訴了他。

    這種事情可謂古今之盛況,當初也就趙盾享受了這種待遇。

    連《魏書》都說「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

    眾多歸焉」。

    可見劉備真實頗得民心。

    而且相比曹操見諸於史冊的屠城、孫權的嚴刑峻法,劉備是一直沒有這種記錄的。

  • 劉備有大志,並且不屈不撓。

    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看一個人值不值得追隨,最重要的還是追隨他有沒有前途。

    劉備雖然半生蹉跎,但他始終鍥而不捨,不為人下。

    他輾轉多處,先後在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手下待過,但他始終是客將,並非從屬關係。

    一旦有機會,還是出去開拓基業。

    《九州春秋》記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不復騎,髀里肉生。

    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說這話時劉備至少四十歲了,對於古人來說,已經算是高齡。

    可見無論什麼時候,他始終沒有放棄創建一番功業的想法。

    劉備本身又知人善用,深得民心,軍事上也還可以,這就讓一直追隨他的人看到希望。

    (劉備的軍事能力,知乎上有人專門評說,這裡不贅述)

  • 當初,劉備為荊州之事,興兵去討伐孫權。

    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向曹丕稱臣。

    他派使臣趙咨去覲見曹丕,曹丕問趙咨孫權怎麼樣。

    趙咨回答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孫權當得當不得這樣的評價暫且不論,但是劉備肯定當得起這樣的評價。

    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何其聰也;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何其明也;黃權降魏而對待其家人的待遇不變,何其仁也;取漢中而夏侯授首曹操敗退,何其智也;蹉跎半生而終三分鼎足天下,何其雄也;即使夷陵之戰後仍與孫權結盟,是其略也。

    這樣的領導,要是我,我也是誓死追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漢末群雄中當之無愧的仁義英雄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一句諺語讓劉備在後世被黑了個透。可是劉備作為一個草根出身的平民百姓,開創蜀漢政權真是靠哭嗎?本文以史為憑,全盤解析一個真實的劉備。

劉備錯過的三個人物智比諸葛 改寫曹魏東吳歷史

劉備是個一流的梟雄,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在劉備成就帝業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名將謀士的輔佐。名將如關羽張飛趙雲等,謀士如諸葛亮法正等。但是劉備在後期的事業上升期,依然出現了人才短缺的嚴重...

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一生

劉備(公元161年7月16日—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