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的這首《俠客行》你可知道是根據哪位歷史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大家對於李白可謂是耳熟能詳,詩人李白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流傳千年,備受喜愛。

其中,這首《俠客行》,刻畫出了俠客的高超的武藝,殺人於無形之中行,這首古詩讀起來酣暢淋漓,直抒胸臆,充滿了豪情壯志。

在《俠客行》中,大家普遍是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兩句詩句比較熟悉。

而對接下來的兩句「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則比較陌生。

這兩句話中,也正是詩人李白藉助歷史人物,表達出自己的一種理想。

詩句中的信陵,也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魏國的信陵君。

雖然信陵君貴為王子,但是他禮賢下士,尊敬有才之人。

即便是面對身份比較卑微的人,信陵君同樣能夠以禮相待。

話說在戰國時期,天下紛爭,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在戰國時期,同樣有許多俠義之人,奉獻自己的熱血,為國效忠,報答知遇之恩。

而每一個國家,也會提升綜合國力,取得政治目的,大量的招攬人才,為己所用。

話說魏國信陵君,愛惜人才天下聞名。

聽聞魏國有一位叫候贏的隱居高人,變想去拜訪,並饋贈厚禮。

但是,候贏並沒有接受信陵君的財物。

後來,信陵君開設宴席,親自去迎接候贏,手握馬韁,恭迎候贏坐到首位。

候贏有一位朋友叫做朱亥,在市中做一名屠戶。

候贏想藉助信陵君的馬車去拜訪朱亥,信陵君親自引車到市中,手執韁繩等待候贏與朱亥,公子始終面不改色,耐心等候。

以此為背景。

後來在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之後,趙國都城被秦軍所包圍,向魏國求救,但是魏王畏懼與秦國的實力,不敢出兵營救。

此時,信陵君分析天下大勢,認為魏國與趙國有唇亡齒寒的關係,如果不及時營救趙國,下一個滅國的必將是魏國。

魏王不出兵營救,信陵君便帶著自己的門客前去,在城門處遇到了候贏,候贏胸有韜略,是魏國的俠義之人。

信陵君便向候贏請教:候贏給信陵君提出一個妙計,讓信陵君到魏王那裡偷兵符。

信陵君拿到兵符之後,認為無法指揮動魏國大將晉鄙,候贏告訴信陵君可以找他的朋友朱亥。

朱亥,同樣是一名俠義之士,非常勇猛。

此次共赴國難,朱亥不畏生死,願意效勞與公子身前。

雖然信陵君統領均對成功的解救了趙國,但是候贏認為魏王會怪罪下來,於是揮刀自盡,報答了信陵君的賞識和伯樂之情,體現了俠客義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

同樣,秦王害怕信陵君的能力,想要謀害與他,引誘他到秦國。

而朱亥毅然決然的代替信陵君入秦,在招降失敗之後,秦王就朱亥進行了囚禁,眼見回國無望,朱亥扼斷喉嚨而亡,報答了知遇之恩。

正是兩位俠客身赴國難,以身赴死,義膽忠肝的豪情精神,李白深受鼓舞和感染,對俠客這種為知己慷慨赴死的俠義精神所震撼,由此寫下了那篇著名的《俠客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