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廣商校長解答: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23日上午,世界讀書日暨「書香廣商」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學校校長楊文軒、黨委書記呂泉榮、各二級學院黨總支部書記、全體政工幹部、各學院學生代表出席儀式。

儀式由思政部主任權麟春主持。

校長楊文軒教授在儀式上作「大家開講」首場講座。

現為大家獻上楊文軒校長講座上對讀書三大命題的精彩解答。

從人類發展來看,工具是人與動物的分水嶺。

從此人與猿相揖別!文字是告別蠻荒的里程碑,從此人類進入智慧積累階段。

從個體來說,關鍵是養成閱讀習慣,當你放下書本時,意味著你沒有追求了!袋中有錢,手中有書,杯中有茶是人生追求和境界。

袋中有錢,不委屈自己,不依賴他人,活得挺拔,活出尊嚴。

手中有書能快樂人生。

茶已經證明是防病治病、健康瘦身的健康飲料,也可以陶冶心情。

讀書從來是分層社會的流通管道。

學歷成為當今社會硬通貨。

其意義之巨大,影響之深刻,是人人皆知的。


那麼,為什麼要讀書,應該讀什麼書,怎麼樣讀書呢?

一、為什麼要讀書

首先,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個體和人類命運。

而它是從文字產生開始的,所以書本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

最突出的例子是科舉制度。

從舉孝廉到科舉,是一大進步。

才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至於今天,讀書依然是底層向上層流動的主要渠道。

只是渠道更寬而已。

知識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命運,一個民族命運。

這一點從以色列猶太人身上得到證明。

這個全球讀書最多的民族(人均64本/年),中國屬於閱讀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年閱讀量1本。

猶太民族是全球唯一沒有文盲、沒有乞丐、是從各個領域為全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民族。

倫敦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塊無名氏碑文,之所以震撼世界,也是講從自己改變世界,闡述從我做起的道理。

知識塑造人格,它使你豁達、快樂、有趣和智慧。

人在世界上,實際僅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人與人關係。

理科知識使你了解自然,認識世界,使人具有科學素養。

不會輕信,不會迷信。

比如健康、長壽、是人類追求,亘古不變的目標!但現實中卻充滿著很多偽科學、反科學!多少名人拜倒在大師腳下!打雞血針也曾風靡全國!我們熱衷於兩小兒辯日,卻不從科學去探究為什麼?中國文化本來就缺乏自然科學基因,造成近代中國自然科學對世界少有貢獻!提高全面科學素養是一項緊迫任務。

大學生,尤其文科生要讀點自然科學。

這也是讀什麼書的內容之一。

人文社會本來就是教化的學科,對人格養成有獨特功能。

它使你有修養,大事之前有靜氣,與人交流、相處讓人舒服。

讓人懂得放棄,學會選擇,可以放下。

大道至簡,法無常法。

有個小故事:師父帶徒弟去化齋,路過一小溪,水深過膝。

一少婦欲過而不能,師父過去背上少婦過河。

過了河,師徒繼續前往,徒兒一直不語,過一時辰,徒弟憋不住了,問師父:「怎麼可背少婦過河,這是違反戒律的呀!」師父輕輕說:「我已放下,你還沒放下!」修煉不同,覺悟就不同。

讀書對人是潛移默化,功到自然成。

一個人一輩子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記不起吃什麼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骨頭和肉。

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點,就會噴薄而出。

(楊瀾:也許你讀了很多書,最終還是一份平常工作,嫁做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多了,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人說,40歲以前的容貌是父母給的,40歲以後的容貌是自己給的。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貌自然改變。

二、應該讀什麼書

1.首先,要讀專業書。

大學目前仍是分專業,它意味這很可能是你安身立命之本。

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學好專業,你才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可以選你喜歡的工作,可能有更好的待遇,生活更自由,更有尊嚴!

專業書中首要的是教科書。

它是專業襯衣的第一個紐扣,扣對了第一個,才能依次扣上,不然將亂了套。

2.要讀不同領域的書。

文科要讀點理科的,理科要讀文科的書。

文理是隔行,但文理兼修,相得益彰,文理是硬幣的兩面,新中國文理分開建設及解放初全面學習原蘇聯模式,已經吃了苦頭。

很多大師級人物,文理都有很高的素養。

我認識一批知名院士,如楊叔子,王元的文學功底十分了得。

楊叔子是機械製造,博士生面試第一必答是背誦《道德經》。

沒有文學功底,文獻綜述也不可能寫好。

3.要讀經典著作。

本專業教科書之外,要有必讀書目,必讀書目首先是經典,它是經過理論論證,實踐檢驗的。

它對本學科或某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論文引用儘量用經典。

那麼,當代著作,它還沒有形成經典怎麼選呢?可以從暢銷和評獎中去選。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數據可以較容易提供現代權威書籍,如倫敦經濟學院統計引用最多25本社會科學的書,其中有《資本論》、《正義論》(羅爾斯)、《動機與人格》(馬斯洛),也可以從流行榜中獲得信息。

4.讀暢銷書。

80年代的武俠小說,呼應了舊體制、原價值破壞,新制度,新價值未建立,社會秩序混亂,不是法制穩定社會,而是江湖,代表人物是金庸。

這時候比較開放,一大批西方學科湧進中國,社會學、未來學成為顯學,代表作是《第三次浪潮》,作者是托夫勒。

中國文學有代表性的是朦朧詞,傷痕文字。

如張賢亮的《男人一半是女人》。

90年代,知識經濟初步形成,後現代思潮興起,《數字化生存》等影響世界,管理提到新的層面,《細節決定成敗》成為暢銷書。

21世紀,文化熱潮再次興起,繼《文化同謀論》之後,各種文化符號大量湧現,《狼圖騰》系列成為熱銷。

作為大學生,不應閉門只讀聖賢書,這是時代的符號,你選擇一點,哪怕一兩本,你便可以觸到時代跳動的脈搏。

這樣,讀專業書,讓你安身立命;讀不同領域的書,使你相得益彰;讀經典書,讓你獲得智慧;讀暢銷書,讓你感受時代脈博。

三、怎樣讀書

1.精讀與泛讀是通常做法。

這是一個宏大的課題。

有人給我分享讀書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概括。

時間有限,借用英語的泛讀和精讀兩個層次。

泛在於廣,精在於深,有廣度、有深度,書就讀活了。

我有幾個讀書的朋友,他在書的序中,說他本人是本領域讀書最多的人。

這本書名叫《野蠻的文明》,他才讀了三千多本。

他當時45歲,算他讀了30年,每年也100多本。

我有一位同事叫盧元鎮,已經75歲了,每天寫文章不少於2千字,是本領域出書和文章最多的人。

他們都認為少數精讀,多數泛讀,是目前較好的方法。

2.系統與深入。

知識沒系統,碎片化的知識是沒有用的。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雷人題目:請你出一道題目,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標準答案。

二是我不懂的。

考生答:我爺爺叫什麼名字?這樣的知識有用嗎?所以泛必須有邊。

專業書尤其如此。

讀專業書是首選,泛讀為首用。

目的兩個:一是建立專業知識架構,大體了解學科體系。

二是發現某個領域特別興趣。

有這兩條,你初步入門,有大體方向了。

泛讀還需要進行概括,採用什麼理論範式和表達形式。

以武俠小說為例,這類消遣書籍表達形式是什麼?武俠講的是江湖,要樹立一位磊落豪雄,武藝超群主人公為主線。

但中國傳統武術是講門派的,傳遞方式是師父帶徒弟,這有信息衰減問題,即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還有,武術學習時間長,起碼面壁十年,時間也太長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主人翁出身複雜,私生子之類,血緣關係中有武藝高強人傳以獨門秘笈,使武藝多樣化。

二是突然有什麼機遇,要麼碰到千年惡蛇、劇毒冰蟲、吸血強功。

要麼碰到世外高人,打通任督二脈。

縮短時間,增強武力。

為了增加可讀性,身邊應出現一個女孩子,冷血之餘加點愛情,而這個女孩子要不刁蠻,要不有病,要不中毒,一定是女的刁蠻,男的痴情。

為了增加震撼力,愛情沒有結果,主人翁壯烈殉國、殉友、殉情,悲劇震撼力更強。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大概都這樣。

深入有兩個問題要解決,要釐清這本書的精神實質,理論範式和精髓論點。

有人用四個字概括中國四大名著。

有人用五十句話總結世界五十部名著的精髓。

①愛情應該給人一種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兒子與情人》

②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詩選》

③大有大的難處。

《紅樓夢》

④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自豪地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這本書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深入會發現,一些名著,對你的專業,甚至人生發生深刻影響。

我面試博士生一般會問讀了哪些書?哪本對你影響深刻?有一位博士生,他讀了很多遍《三國演義》,問:「你認為《三國演義》哪個人最有智慧」?答:「孔明」。

不能說錯,但說明沒有讀進去,孔明在謀事,很聰明,司馬懿在謀局,大智慧,三國最終歸司馬。

3.理論與實踐。

理論是前人的智慧,是你進步的階梯,按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靠自己建構,經驗靠自己積累,感悟靠自己體驗。

知識是內構而不是外塑的。

讀萬本書,走萬里路。

在座搞管理的,有讀過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否?這個題目從微觀管理角度是對的,從管理大範疇他就不一定對,對決策者是謀篇布局,政策與策略是生命線;對於中層,強調程序正義;對基層,到細節決定成敗。

他有一條汪中求公式「2.18分理論」。

汪中求式的「2.18分理論」,人的智商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40%。

智力因素中,分知識和技能,知識40%,知識分為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書本知識40%,書本知識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占40%權重。

如果同意上述權重分配,那麼在校總平均分85分的學生,即績點3.5以上的學生,他的智商得分1×40%×40%×40%×40%×85=2.18(分)

讀書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

我在華師中層幹部大會曾經回應中層幹部問題時說:你不知道買什麼就買房,不知道幹什麼就讀書,不知道聽誰的就聽老婆的,准沒有錯。

當然是調侃。

到現在他們還津津樂道。

願同學們終身以書以伴,成為書香人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讀書方法

讀書講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吸收書中的內容.這是俞老師的讀書方法,可以參考. 悟讀.悟讀就是認真領悟,一句一句認真閱讀和理解,最後甚至通過反覆閱讀背誦出來.這樣閱讀的對象一定是頂級經典著作,是對人類...

曾國藩:讀書改變氣質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曾國藩寫給兒子的家信不僅表達了讀書改變一個人情操和價值觀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讀經典、要讀懂讀透的讀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