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諸葛亮一次比一次艱難的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接著上一篇繼續說。

真實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普通人,可能能力比一般人強,但依然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恐懼也會不知所措,也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平心而論,如果條件對等的情況下,讓諸葛亮帶10萬讓司馬懿帶10萬在平原打攻防,勝負不好說。

但是司馬懿手握更占優勢的兵力和機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諸葛亮作為一方統帥,辦法不多。

對於勝負,我想諸葛亮心裡也是有數的,但就這樣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輸的更慘。

有一句歌詞放在這裡形容現在諸葛亮的心境非常合適,不甘心,不放手。

  讓我們看看北伐的年表。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

  第四次北伐,230年秋

  第五次北伐,231年春

  第六次北伐,234年春

看出什麼了麼?

第一次到第五次,228年到231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北伐一次,而第六次北伐,隔了三年。

唯一的解釋是,面對一個他越來越覺得無望的事情,心冷了。

234年,這個讀起來很順的年份,大權獨攬同時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知道,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

在這一年,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強打起精神,再次踏上北伐的路,他活不了多久了,他自己非常清楚。

但是活的長或者活的短,跟夢想比起來又算什麼呢。

魏國,承載著曹操一生的夢想,也埋葬著無數魏國英烈的屍骨。

然而,諸葛亮依然要不顧一切地毀滅他。

因為,蜀漢,也承載著他自己一生的夢想,也埋葬著無數蜀國英烈的屍骨。

不論是魏國,蜀國,吳國。

沒有正統之分,也沒有什麼姦邪之分。

在三國這場亂世,幾乎所有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活,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斗。

這就是那個亂的像一團麻的時代,這個時代沒有對錯,只有勝負。

活下來,就是正義。

在這三年里,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始終還是會來的。

因此,他絲毫不敢懈怠,他從魏國的四方不斷移民到關中開始進行屯墾興修水利,加強戰備。

234年,青龍二年。

諸葛亮再次聯絡了他的老哥們,孫權,請東吳再次牽制魏軍。

如果說曹操和劉備論天下誰是英雄的時候,可以說是天下三分。

但是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青龍年間,龐大的魏國已經像個巨獸一般把蜀吳兩國分別擠在兩個牆角,任何一方已經無力單獨發動對魏國的戰爭,必須兩邊同時動手才能牽制住這個龐然大物。

話又說回來,蜀漢的這次北伐確實讓司馬懿有些措手不及。


因為在司馬懿還在考慮這一次諸葛亮會選擇哪一條路出祁山的時候,蜀漢的十萬大軍已經站在春寒料峭的褒斜谷的北口了。

走出斜口,蜀漢大軍面對的是渭河,沿渭河向西是隴西,沿渭河向東是眉縣,然後是長安。

如果蜀漢能夠橫跨渭河在隴西和長安之間站穩腳跟,就相當於把魏軍一分為二,而由於這次出其不意的北伐其實蜀漢是有這樣的機會的。

但是是應該向西攻上邽威脅隴西還是向東攻眉縣意圖長安,或者就直接渡過渭河搶占地利,這些戰略意圖應該在決定北伐之前就想清楚了,但是從後來的事態看似乎諸葛亮率領的蜀漢軍隊在斜谷口陷入了沉思。

一連幾天根本沒有任何動作,一直到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河,背水與蜀軍對峙。

諸葛亮的優柔寡斷和凡事以穩為上的毛病使他再一次貽誤了戰機,兵者詭道,戰機稍縱即逝,沒有人有耐心等你把所有問題都想明白了然後再有所動作,如果說命運的天平曾經倒向過諸葛丞相,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

再看看魏國主帥司馬懿的作為。

渭河與秦嶺之間是肥沃的沖積平原,如果蜀軍全取渭河南岸,就可以就地屯田從而不存在糧草的問題,從而反客為主,這也許是諸葛亮敢於在此沉思一定要找出一條萬全之策的原因和底氣。

司馬懿決定一定要想辦法把蜀軍趕回漢中,起碼不能讓他舒服的在渭河南岸紮下來,於是他召集眾將,渡河,背水紮營。

這就是傳說中的背水一戰。

背水紮營是自陷死地的兵家大忌,一旦作戰失利敵軍攻入大營將退無可退。

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歷史上韓信也曾經背水紮營大破項羽。

魏軍占據渡河後,司馬懿下令大營沿渭河一字排開,任憑諸葛亮百般挑戰就是堅守不出。

司馬懿的這一招,看似是無可奈何的被動防守,但是其實陰損無比。

首先在渭河南岸與蜀漢對峙,使其不能全力屯田,其次不論蜀軍選擇向東或者向西都要沿著秦嶺一字行軍,從而將側翼暴露給魏軍,蜀軍將極其危險。

再有,一旦蜀軍向東或者向西行軍,魏軍主力可以直接從斜谷進入直接攻打漢中,攻其必救,那麼蜀漢夢有可能一戰亡國。

這一切對於諸葛亮來說,都沒有完全的把握。

是的,一生謹慎從事的諸葛亮需要一場有把握的勝利。

忘了《三國演義》里那些空城計、火燒上方谷或者火燒赤壁之類的以險取勝的戰例吧,那些在歷史上都不屬於諸葛亮,是施耐庵為了彰顯臥龍丞相神一般的存在而東拼西湊來加在諸葛亮頭上的。

但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絕對把握的事情麼?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賭博。

就在諸葛亮的反覆斟酌之中,他忘了,優柔寡斷乃是為將的大忌。

作為經歷陣仗無數的老江湖,諸葛亮當然知道孤軍深入應該速戰,時間拖得久了對進攻一方來說就越不利。

於是又經過了幾天的沉思之後,諸葛亮選擇了一條他認為最為穩妥的方法,攻占祁山旁邊的五丈原,然後從五丈原過渭河,切斷司馬懿與後方的聯繫。

司馬懿早就猜出諸葛亮會有這一步,預先命人在五丈原的渭水北岸修築堡壘,以防蜀軍渡河。

蜀軍發動了幾次攻擊,始終無法得手。

諸葛亮見此計不成,從五丈原退下,祭出聲東擊西之計,佯裝要東去攻擊長安,實際率軍西去攻打上邽。

其實這個計策確實成功的調動了司馬懿的主力向東防守,但是由於諸葛亮的作戰意圖不明晰貽誤戰機,駐防隴西的雍州刺史郭淮已經在積石加固了城防,挫敗了蜀漢的進攻。

由於優柔寡斷使得蜀漢痛失好局,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蜀漢的領導人諸葛丞相難辭其咎。


就在蜀軍像只四處碰壁的沒頭蒼蠅一樣灰頭土臉的又回到了起點,褒斜谷的北口的時候。

魏軍在司馬懿的調動下已經完成了戰略布局,渭河南岸的眉縣和積石都已經完成魏軍的集結,形成東西兩個方向的堵截,北邊是司馬懿大營,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讓蜀軍知難而退,趕緊回家吧,快別鬧了。


諸葛亮現在的選擇越來越少了,除了退軍之外,就只剩直接與司馬懿一絕勝負這一條路了。

於是從五月開始諸葛亮就日復一日的到兩軍陣前挑戰甚至是叫罵,但是司馬懿還是就當沒聽見。

別說決戰了,連人都看不見。

三個月過去了,魏軍就這樣做了三個月的縮頭烏龜。

為了激怒司馬懿,更是為了激怒魏軍將領,諸葛亮給魏軍送來女人的衣服。

司馬懿部將長時間以來的憤懣終於爆發了,這個仗打的太憋屈了,三個多月了一仗沒打還天天讓人堵著門罵,紛紛請戰。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罵的已經越來難聽了,甚至有將領問司馬懿,大帥,您莫不是通敵了吧?

司馬懿此時的處境可謂是開戰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泰山崩於前而不驚,司馬懿此時的處變不驚的表現,堪稱名將風度,這是優秀將領的必備的要求,他做到了。

兵書有雲,將不可慍而致敵,司馬懿做到了。

雖然看透了諸葛亮的意圖,但是如果任其發展,軍心不穩,後果將不堪設想。

司馬懿佯裝被激怒。

「諸葛亮此舉欺人太甚,我恨不能此刻就出戰與之決一勝負。

但皇帝禁止我出戰,我將向皇帝請命,請求一戰」。

平息了眾怒,爭取了時間。

魏明帝智商絕對夠,司馬懿這個時候臨陣請命,其意圖非常清楚,魏明帝心領神會。

於是眾將領就等啊等。

終於等來了詔命。

魏明帝的詔命明確作出了指示,不許出戰。

而且還派來持節大臣辛毗,堵住營門,敢言戰者,斬。

就這樣,魏軍又被辛毗憋在營門內幾個月不能出戰。

期間,司馬懿也表演了幾次怒不可遏要出營作戰,也都被辛毗持節攔了下來。

節,就相當於皇帝,沒有持節大臣的時候大營之中司馬懿是主帥,有了節,節就是主帥。

不光如此,司馬懿在千里請戰的詔書中,扭扭捏捏的表達了自己現在作為帝國第二軍人的大將軍身份的尷尬,有些原來曹爽部下明顯表現出對自己這個新領導的不服,工作開展的難度很大。

其實囉里囉嗦說了一大堆,意思就是兩個字,要官。

魏明帝曹睿當然也是明白人,知道現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這種封疆大吏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必須要順著。

拜其父曹丕所賜,曹氏宗族被趕出政權的中央,雖然沒人來威脅位置了,但是一旦有事宗族凋零無法仰仗,就只能依靠外姓了。

雖然不太願意,但對司馬懿這樣從他爺爺曹操時期就開始在魏國朝廷里浸淫的老狐狸也確實沒有辦法,加之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只好任命司馬懿為大司馬,職掌魏帝國全國兵馬,重權在握。

說到權謀,司馬懿已經博士畢業,諸葛亮可能還在參加中考。

=========================================================================

說三國,說歷史,歡迎大家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嗎?三國六出祁山概況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