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人眼中的三國②|185年,孫堅差一點把董卓殺死在搖籃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85年,繼續著前一年的動亂和殺戮。

雖然張角兄弟的黃巾軍主力被打散了,但全國各地出現了更多大小不等的起義隊伍,有的還打著黃巾軍旗號,有的打起了自己的旗號。

最大的一股「黑山賊」,首領名叫張燕,居然號稱百萬之眾。

但真正改變歷史的不是黃巾餘黨,而是西北爆發了北宮伯玉、邊章、韓遂的反叛。

這場反叛對東漢歷史進程最大的影響是,董卓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實力進一步增強。

不過,萬事萬物,相生相剋,董卓差一點就被孫堅殺死在「搖籃」里。

西涼叛軍首領北宮伯玉

平叛西涼,尾大不掉,董卓威望不斷提升

出戰的陣容是,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董卓由中郎將提升為破虜將軍(居然碰巧和後來孫堅擔任的官銜一樣,孫堅人稱「孫破虜」,連《三國志》都以此名立傳),與蕩寇將軍周慎都歸張溫統轄。

在這場戰役中,董卓頻頻立功,而張溫、周慎都有敗績。

張溫和邊章、韓遂在美陽(地名)交戰,張溫被擊敗。

董卓和右扶風(官名)鮑鴻等攻打邊章、韓遂,「大破之」。

張溫派遣周慎追擊叛軍,孫堅建言周慎說,叛軍城內沒有糧食,肯定要從城外轉運糧食,只要給我一萬兵馬斷絕叛軍糧道,周將軍再以大兵跟進,叛軍必然無力支撐退回羌中,那麼涼州就可以平定了!可惜,周慎沒有聽取孫堅的建議,引兵圍攻渝中城,反而被叛軍斷絕了糧道,周慎丟棄車馬輜重而敗退。

後來,張溫派董卓帶兵三萬攻打羌人,在孤軍深入被包圍、糧食耗盡的情況下,董卓還玩了一招築水壩捕魚的把戲,實則掩護部隊撤退,等追兵到達時董卓派人拆掉水壩,放水攔住追兵。

此消彼長之間,董卓在西涼的威望和名聲越來越高。

董卓時任破虜將軍,已現尾大不掉之勢

孫堅火眼金睛,力勸殺掉董卓,可惜無果

心有反骨的董卓,當時就已經不把自己的領導放在眼裡了。

《資治通鑑》記載,張溫召見董卓,董卓拖了很久才來見張溫。

張溫斥責了董卓幾句,董卓的應對也非常不順服。

這時,孫堅站出來,力勸張溫殺掉董卓。

孫堅陳述了董卓的三大罪狀:第一、對張總指揮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舉止無禮;第二、邊章、韓遂叛亂一年多,很早就應該討伐,但當時董卓說時機還不成熟,動搖軍心;第三、董卓接受任命而沒有功勞,應召進見不及時,態度自高自大。

張溫說了一句話,講出了自己的擔心,「(董)卓素著威名於河、隴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

」孫堅勸說張溫,張總指揮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必依賴董卓呢!如果今天你不殺掉董卓,恐怕會消損軍威和軍紀。

但是,最終張溫沒有聽取孫堅的建議,沒有殺掉董卓。

孫堅真是火眼金睛,那麼早就看出了董卓的反骨。

如果張溫聽了孫堅的話,殺掉董卓,日後就沒有董卓進京的亂局了。

客觀上,除了董卓之外,當時東漢帶兵的主要將領皇甫嵩、朱儁、盧植,都是忠心耿耿之臣,偏偏他們後來都漸漸退出軍界,只有董卓始終手握兵權。

婦人之仁的張溫,沒有聽從孫堅除去董卓的建議

對壞人的仁慈,就是對好人的作惡

後來,漢靈帝病重期間(189年),任命董卓為并州牧,要求董卓將所屬部隊交給皇甫嵩管制,董卓上書說,我「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已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陲」。

這簡直就是公然抗旨,公然把朝廷的軍隊當做自己私人的軍隊。

當時的皇甫嵩和張溫一樣,婦人之仁,沒有聽取侄子皇甫酈的建議除掉董卓,只是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制裁董卓的不臣之舉。

但是漢靈帝已是油盡燈枯之時,朝廷也沒人顧得上管董卓了,董卓就這樣不奉詔,駐兵河東以觀時局變化,直到最後進兵洛陽。

更可憐的是,董卓進京後(191年),污衊張溫與袁術私通,在市街之上將張溫拷打致死。

好人總是要講規則的,壞人則是不擇手段的,對壞人的仁慈,最終就是對好人的作惡。

張溫也好,皇甫嵩也好,被條條框框綁住了自己的手腳,聽任董卓不斷坐大,失去了為國除奸的最好時機。

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比不上孫堅,董卓差一點就被他殺死在「搖籃」里。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

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名將系列之「關中十將」——韓遂!

所謂的「關中十將」,就是指的東漢末年,曹操針對還未徹底征服的關中地區發動的「關中之戰」中,關中軍閥形成的十部聯盟。每部一位首領,共十位,合稱「關中十將」。他們分別是:馬超、韓遂、侯選、楊秋、李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