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好語文?多「讀」的作用讓你意想不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讀書與實踐是成長不可缺少的兩個環節。

先讀,在書里看遍世界,汲取前人的經驗,那始終是他人的視野,不能真正去體會其中真切。

後行,從書中獲取到指導思想或者經驗,再去親身經歷進行論證得到屬於自己的感悟。

沒有讀為先,行顯得盲目低效,所獲所得也是頗為局限。

魯迅先生告訴我們「要多看大家的作品」。

作家古華更是勸誡學生:「老老實實地閱讀中外名著,所謂的小說之道,詩人之道盡在其中」。

我們寫文章,寫出來的不僅僅是文字,而是個人對人、生活、對世界的理解與感悟。

寫得好與不好,關鍵便是文章是不是正確的說出了事物的真實面貌並且得到大多數人的共鳴,因此,寫出好的文章,靠的不是臆想。

那麼,如何寫好文章?魯迅說過:「創作,第一要觀察,第二要多看別人的作品」。

文學大家在成名之前,必然讀過諸多作品,萬卷書讀過了,下筆才可能有神。

有一句話恰如其分的形容了讀書與寫文的關係,讀書如銷銅,寫文如鑄器,勞於讀書,逸於寫文」。

讀過多少,便有多少墨水乾貨、材料,沒有先讀好書,何來能力寫出好文章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藏書極其豐富,沒有人一生能讀遍這些經典書籍,我們應當在每個階段選讀合適自己的書籍,才是循序漸進之道。

語文教材中的散文、文言文幾乎是經過教學專家、語言專家在諸多經典中精挑細選並且層層審核才能作為教學案例,仔細品味文章其中的味道,妙不可言。

同時,課外也需要去拓展閱讀。

首選中學課本上作品出現率較高的作家,比如冰心、魯迅、老舍、莫巴桑等文學大家,閱讀文學大家的更多作品,對教材中的文章的理解更為透徹。

此外,文章不一定要看出名的大家,偶爾可以閱讀青年作家所作的雜誌文章,由於同處一個時代背景且水平相差不是天壤地別,同學們更容易揣摩文章,批其所短,觀其所長,受益良多。

語文學習,需要對文字的熱愛和敏感需要逐漸培養,這種培養始於「讀」,讀多讀好讀精。

感謝閱讀本文,瀏覽更多實時教育資訊和教學指導及乾貨關注思考樂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