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蜀相: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

2、丞相祠堂:據《方輿勝覽》記載,武侯祠在成都西南二里,現成都武侯區。

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稱。

成都產蜀錦,古代曾設有專官管理,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或錦城。

柏森森: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

唐時武侯祠前有老柏樹,相傳為諸葛亮親手栽種。

3、黃鸝:黃鶯。

這兩句表面上是寫景實際是抒情,杜甫對諸葛亮極為景仰,為尋訪而來,因此祠堂中雖有映階碧草,也無心觀賞,讓它自為春色;隔葉黃鸝的鳴叫,也無心傾聽,任其空作好音。

4、三顧:三次拜訪。

頻煩:多次煩勞。

天下計:統一天下的謀略。

劉備曾經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商討統一天下的大計。

兩朝:指蜀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幫助劉備開創基業。

濟: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這兩句話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早年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晚年輔佐劉禪耗盡心血。

5、出師:出兵。

諸葛亮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

公元239年,率兵占五丈原(今陝西省郿縣西南),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八月病死軍中。

英雄:這裡指追懷諸葛亮的人們。

杜甫在漂泊西南的時候,寫了不少追懷諸葛亮的詩,這一首是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寄居成都時所作。

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杜甫深感朝中無人,希望能有像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來輔佐肅宗,平定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局面。

詩中明顯地表現了對諸葛亮的讚頌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意思。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如柏樹森森、碧草萋萋、黃鸝空鳴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深沉。

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進行了概括的描寫,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更激起人們的欽敬。

結尾一聯,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懷念之情,表達了對他的讚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我國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色彩,從一介布衣到位極人臣,從一名儒雅書生到天下聞名的丞相。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無數人感動。

蜀相·杜甫

蜀相唐 · 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