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你的需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我們揚州中學是這麼做的。

2016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二,作文題的材料指出「語文素養的提升途徑之一是課外的大量閱讀」。

身為語文教師,筆者不禁感慨: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已經到了需要用高考作文題來引導和提醒的地步了嗎?

針對2014年入學的這屆高中學生,我們揚州中學的閱讀工程已經進行了兩年。

兩年前,剛開學的時候,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語文組的教師們「自作主張」制定了閱讀書目,並懷揣一個夢想,希望閱讀能夠成為同學們真正的內在需求。

一開始,同學們總帶著點抗拒的情緒——每學期(連假期)精讀五六本書,還要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讀書是自己的事,幹嘛非得有種種規限呢?然而,我們還是得相信書本和求知的魅力,閱讀工程的實施便如古人吃甘蔗,漸入佳境。

兩年以來,一些小小的記憶片段總讓我欣喜。

我看到各種漂亮如手帳的讀書筆記,我更看到這樣的讀書筆記真正成為閱讀的習慣。

剛開始指導同學們讀書的時候,要求從摘抄、批註、隨感逐漸發展到整篇的讀後感和文學評論。

相當一部分同學對這種方式是排斥的,難道憑喜好看不行嗎?讀書不是怎麼舒服怎麼看嗎?做筆記的意義在哪裡呢?直到最近,張禕同學告訴我,看一本書,不做筆記已經不舒服了!因為筆記不是簡單的摘錄,更是思維的過程;所記所想既是閱讀的證明,又內化為自己思考的一部分。

也許在下一學年,我不用再刻意布置讀書筆記的作業了?

我看到青春的讀者和經典文本之間令人激動的對話。

與書本對話意味著,對書上的內容並非亦步亦趨,而是以一個和作者、和文本處於對等地位的身份,隨時疑問、思考並激發出新的內容,如此經典才能常讀常新!鄭又菲同學在讀《瓦爾登湖》的時候,一連給梭羅寫了十六封信,漂亮的信紙,熱切的語言,每一封既是對散文文本的閱讀體會,亦是對自己青春人生的思考感嘆,這是多麼值得稱賞的閱讀成果!

我還看到書衍生出了新的書。

閱讀工程的書單儘管在各個領域(文史哲為主)採擷,但數量總有限,也不能滿足所有層次同學的閱讀需求。

很多同學到了高二以後,因為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閱讀興趣的明確,已經由這份書目,對自己的閱讀進行了延伸和拓展。

劉珂然同學高二以來讀完《蘇菲的世界》和《理想國》,近日又告訴我,完成《人間詞話》以後想讀《談美》。

自己制定書單,比老師給的計劃更貼合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更讓語文學習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他們讀完魯迅和老舍的散文以後,我想起了書架上久久擱置的那本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我忽然想,為什麼不讓學生試試論文寫作呢?畢竟,美國的小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開始學寫論文了啊!於是我又推薦了民國時期的一批散文作者,試著讓他們求同尋異、歸納整理,在單篇閱讀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對一個作者風格的整體認知,乃至形成對不同作者風格的比較和研究。

讀的作品織成了網,再加上科研文獻使用方法和論文形式規範的初步介紹,同學們寫成了自己的期末論文,稚嫩、新鮮、可貴,他們自己設計的封面,知性又美麗。

他們閱讀,他們思考,他們記錄,他們尋覓。

他們打開新的門窗,往外面看一看,語文的天空除了考試和練習,還有什麼顏色。

語文素養的提升,在書頁的翻動中慢慢地實現,這不是為了紙面目標的單調訓練和痛苦歷程,這是熔鑄了生命內在需求的自我學習。

閱讀,何妨從手邊的這一頁開始呢?

(作者為揚州中學語文教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用閱讀培養核心能力

從小到大,我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但是把一本書翻完並不意味著「讀完了」。就拿四大名著來說,自己從頭到尾先讀一遍後,會把印象深刻的章節再讀一遍,總結出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然後,再看看別人對這些問...

語文學習的通用方法

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所謂厚積而薄發,才能顯示真正的實力與內涵。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同學們要從主動自覺的去分析一個字形、掌握一個詞語,理解一個熟語、記住一句名言警句、賞析一首詩,閱讀一篇文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