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需要交五斗米?三國鼎立之前究竟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黃巾起義,東漢農民戰爭,也是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

東漢末年,在巴蜀一帶,許多巴人信奉一種原始巫教,教主巫師以祭祀鬼妖哄騙百姓錢財,還不時利用大規模的淫邪祭祀方式作惡民間。

後來天師張道陵聞訊後,攜帶弟子王長、趙升來到北邙山修行,以攜帶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名義大破鬼兵,平定了禍害百姓的巫妖魔教。

為教化民眾向善,張道陵便在蜀郡鵠鳴山創立天師道,因入道者每人需繳納五斗米,因此又被稱為五斗米道。

張道陵死後,傳業給兒子張衡,及張衡死後,傳到兒子張魯。

因巴蜀人感恩張道陵,也稱五斗米道為天師道、正一道,因此首領也被稱為「師君」或「張天師」。

黃巾起義主體失敗以後,各地分部也紛紛遭到血腥鎮壓,當時巴蜀五斗米道信徒也參加了黃巾起義,但因巴蜀山區地形險惡,官府力量薄弱,因此起義軍並沒有受到太多傷害,幾乎完整的保存了實力。

中平五年時,即公元188年,東漢皇族劉焉目睹朝綱混亂,便假借充實地方實力為由,自請充任交州牧以避亂世,後來聽侍中董扶說巴蜀益州有天子氣,日後為興漢之地,便又改請為益州牧。

入蜀之後,為了擴大勢利,他逐漸向當地五斗米道靠攏,自己與妻室也都加入了五斗米道。

因教主張魯的母親長相美麗,而且懂得道義學說,劉焉便和她常相往來,同時加封張魯為督義司馬,巴郡的張俢為別部司馬,命此二人率領部下教徒,裡應外合,襲取了漢中地盤。

為了徹底擺脫朝廷的控制,早日完成胸中大業,稱霸中原。

劉焉下令張魯、張俢二人火燒棧道,斷絕與朝廷交通,捕殺與朝廷暗通音信的使者,至此,東漢天朝與益州的聯繫便中斷了,益州完全處於半獨立狀態,中原之事,充耳不聞。

此時,正是天下諸侯討伐禍亂朝綱的董卓之時,劉焉聞訊後也不發兵。

相反,因戰亂逃避到益州的南陽、三輔數萬流民進入益州時,劉焉悉數收編,以備兵源。

可是,天不假年,正當劉焉野心勃勃,大造天子車鑾欲要稱帝之時,卻因背瘡迸發而亡,其子劉璋繼領益州牧。

(圖)戴敦邦道教人物畫集。

張魯(?—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 (《後漢書》作公旗)。

劉璋是個軟弱無能之輩,卻又心底狹小。

他一上任便看不起張魯。

於是張魯便拉攏巴郡一帶少數民族的首領,殺掉了別部司馬張俢,獨霸漢中稱王,同時還大量收錄五斗米道信徒,初進教門者稱為「鬼卒」充當士兵,而頭目被稱為「祭酒」充任官吏。

強調教眾需誠實守信,樂善好施,路旁設置多處「義舍」,凡過往百姓,自取米肉,分文不取,對於作惡犯科之人,原諒三次後方可行刑。

自此,漢中張魯勢利一天天強大起來。

然而,當劉璋聞訊後,十分忌憚,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一怒之下,便殺死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同時派遣大將龐羲帶兵多次攻打漢中,可最後都是無功而返,自此巴蜀與漢中兩地一直處於武裝衝突狀態。

話說曹操控制漢獻帝,建都許昌後,挾天子以令天下!為拉攏張魯勢力,便委任他為鎮民中郎將,領漢中太守,率軍入南鄭時,張魯感恩曹操提攜之恩,領漢中軍民歸降了曹操,被加封為鎮南將軍、閬中候,人馬遷至鄴城,今河北省臨漳西南一帶,待為上賓。

隨著張魯部隊的北遷,五斗米道便開始在北方得以大量傳播。

至於劉璋的結局,《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清楚,劉備聽取諸葛亮建議,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天下鼎足之勢,稱帝於巴蜀。

那劉璋因內憂外患,引狼入室,最終不敵劉備而歸降,六年後病逝在荊州。

說到最後,小結一下前文。

那劉焉因聽信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才改請為益州牧,誰知真正的天子氣竟落在了劉備的身上。

而更讓人感覺奇葩的是,細讀三國演義第一章,正是因為劉焉初任幽州太守時,為拒黃巾起義,發榜文招募義兵,被劉備看到,帶領關張二人前往投軍,從此一點點壯大起來,最終還奪取了劉焉子孫的基業,天意嗎?還是巧合?細思當真是很有趣味啊!

*作者:李廣,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隆中對」里可成就帝王之業的是哪裡?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里提出劉備如果想成就王霸之業,首先從地理上來說有兩個地方非常重要:一是荊州,荊州是「用武之國」。「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二是益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