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登基稱帝追諡父親孫堅為帝,為什麼不追諡哥哥孫策為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曹操不但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奇男子,還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的成功。

他的兒子中,曹昂文武兼備,鍾靈毓秀;曹丕、曹植揚名文壇;曹彰臂力過人,喜搏猛虎;曹沖少有才名。

他的女兒曹節,成為了漢獻帝的皇后。

他的養子曹真、秦朗成為了一代名將;何晏則是當時著名的玄學家。

然而就算這樣,他還是羨慕別人的兒子,曾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言。

孫仲謀指的是江東之主孫權,他年僅十九歲,就從父兄手中接下了江東大業。

十九歲的少年,在今人看來,還只是個孩子,可是孫權繼承江東基業之後,並沒有慌亂,他任賢舉能,將領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雖然孫權一生,沒有開拓太多的地盤,但是於守成一事上,他做的非常好,終究不負孫策所託。

要知道孫權的對手,即曹操和劉備,年齡都相當於他的父輩,他卻在三國角逐中,絲毫不遜色於這兩個人。

如此算來,孫權像他的父兄一樣,都是大才,都值得後人敬服。

然而孫權的名聲,比不上孫堅,更比不上孫策。

孫堅雖是一方諸侯,但是他一直心懷漢室,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各方勢力首領,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只有他一心剷除奸佞,連董卓都對他心生忌憚。

當他知道,自己在前線拼殺之時,袁紹卻在趁機攻打自己的地盤,不禁愴然而涕下,感嘆道:「同舉義兵,將救社稷。

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意思是說,一起舉義兵匡扶漢室,馬上就能夠將亂臣剿滅了,大家不但沒齊心協力,將其一舉攻破,卻致力於謀取自己的利益,我還能與誰一起維護漢室呢?由此可見,孫堅是真英雄。

小霸王孫策,雖然不像他的父親一樣忠於漢室,卻也不負好漢之稱。

他憑一己之力,打下了江東地盤,卻在二十六歲時遇刺。

在臨終之前,他明明有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基業,也有人願意為他拚死效力,《三國志》記載:「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他卻為了江東能夠更好的發展,將大業託付給了弟弟孫權,並囑託自己的心腹,好好的輔佐孫權。

由此可見,孫策是真正心胸豁達之人。

可是孫權卻遠不如他的父兄,這個不如,不是指能力,而是指心胸。

他的地盤和身份,都是從哥哥處繼承來的,說白了,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摘了蘋果。

可是他稱帝之後,只為自己的父親孫堅追諡了帝號,孫策則僅為長沙桓王。

孫權不傻,他難道不知道,自己這種做法,會受後人詬病嗎?那麼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呢?也許有人會說,孫策與孫權是同輩,沒有被追封的道理,其實不然,晉代開國皇帝司馬炎,就曾為自己的伯父和父親同時追封帝號了。

那麼孫權此舉到底出於什麼考慮呢?小編認為,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

一、害怕自己去世之後,帝位的繼承出現糾紛

司馬炎敢於追諡司馬師,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

但是孫策的情況則不同,他是有兒子在世的。

如果孫權為孫策追加了帝號,就相當親口承認了,孫策的兒子,也有帝位的繼承權,這一點是他不想看到的。

雖然他能夠稱帝,少不了孫策的功勞,但是讓他將帝位再讓回孫策一脈,他做不到。

二、害怕為孫策加帝號後,後人只知孫策,不知孫權

不管孫權願不願意承認,江東地盤都是孫策一力打下的,他只不過是守成之人。

如果他為孫策追加了帝號,後人很有可能,只記得孫策的功勞,而不記得孫權是吳國的開國皇帝。

基於這一點考慮,孫權也不願為孫策追加帝號。

雖然孫權此舉,有屬於自己的無奈,但是他的行為,還是很難讓人接受,這一點在與孫策對比之後,則更加明顯。

至此,我們不得不嘆一句,同為孫堅之子,孫權的心胸比起孫策,差的不止一點半點。

不知道大家對孫權的行為,有什麼看法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亂世風雲,生子當如孫仲謀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這句詞是出自蘇東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詞中所提到的孫郎是便是統領江東八十一州的孫權。孫權作為三國鼎立時代東吳的國主,他文才武略,膽識過人,是個很有膽識魄力...

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三國孫權

與亂世奸雄曹操、仁義無雙劉備相比,同為三國君主的孫權存在感就弱了很多,但是能夠在不足弱冠之年繼承父兄基業,內穩朝政,外定周邊,獨占江東,建吳稱帝,孫權也可謂無愧起仲謀之名。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