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曹操、孫權同時三顧茅廬,臥龍會選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個問題我們從當時的天下形勢,以及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的個人情況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三顧茅廬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春天,諸葛亮26歲的時候。

此時的曹操一統北方(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攻占鄴城。

建安十年(205年),平定冀、青二州,同年黑山張燕率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并州),只剩袁氏餘孽袁尚和袁熙便投奔於北方的烏桓部落。

這個時候正是曹操兵強馬壯,志得意滿的時候,用諸葛亮的話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事實上當年(建安十二年夏天)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北征烏恆,下半年掃平烏恆,次年班師途中寫了著名的《龜雖壽》。

曹操

在三顧茅廬發生的時候曹操知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都是個問題(我沒找到資料)。

也沒有時間去南陽(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今薊縣),而且當時曹操手下真的是謀臣如雨(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戲志才、劉曄等)對謀士已經沒有了剛需,諸葛亮就是毛遂自薦都不一定有合適位置。

楊修的事情就很說明問題。

郭嘉是建安十二年下半年班師途中病逝

再說孫權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伐黃祖,最終將其擊殺,吞併江夏郡大部,可以說雄霸江南。

諸葛亮的說法:「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孫權應該是知道諸葛亮的,因為諸葛瑾當時已經東吳的重要人士了,孫權擢為長史,後轉中司馬,且兩人關係很好,應該知道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

典故生死不易說的就是孫權諸葛瑾,孫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還是那個問題孫權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剛需,手下也有一干名臣能吏(張昭,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橫跨老中青。

諸葛亮就算到了東吳也擺脫不了諸葛瑾的羽翼或者說陰影。

最後就是劉備了,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雖然史書上說「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但其實兵微將寡,因為名氣大有發言權但沒有決定權,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都沒有採納擔心劉備趁機自立脫離控制。

手下謀士最有名有能力的就是徐庶,孫乾,糜竺,甚至趙雲都算。

徐庶

這就有了剛需,所以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史書記載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讓徐庶帶諸葛亮來見他,徐庶說你要自己去見他不能委屈他來見你。

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而且並沒有帶關羽、張飛。

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如魚得水,直接拜為軍師,這是曹操、孫權都給不了的條件,而且曹操、孫權大勢已成,沒有諸葛亮的操作空間。

只有劉備勢單力薄,而且求賢若渴,又有英雄之資,諸葛亮可以盡情施展才華,一張白紙才能揮毫潑墨。

另外,還可能有家族原因促使諸葛亮選擇劉備。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分投三家。

「蜀得一龍,吳得一虎,魏得一狗」,或許因為生逢亂世為了保全家族,所以分頭下注。

當然這就是民間野史胡亂猜測,沒有佐證的戲言。

還有一種在網絡小說中出現的說法,水鏡先生司馬徽在背後操控了一切,給冢虎司馬懿創造機會。

但是這種說法就更加沒有道理,純屬臆測,不必細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臥龍出郭嘉死?真的嗎?

郭嘉生於170年,卒於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諸葛亮生於181年,卒於234年10月,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郭嘉出生於潁川...

為什麼歷史上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終於請諸葛亮出山;而同年秋,曹操北征烏桓大勝而歸,重要謀士郭嘉卻因操勞過度不服水土而病逝在途中。作為三國時代魏蜀兩國最重要的謀士,由於時空的交錯未...

諸葛亮身後的隱形高人:看赤壁之戰真相

「赤壁之戰」有很多種版本,筆者認為羅貫中的創作最為複雜、深刻,箇中是非曲直、情理邏輯至今讓人匪夷所思。比如轉戰了大半個中國的曹操為何突然放棄武力方式而相信勸降?青年才俊郭嘉為何偏偏在赤壁大戰前染...